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吃过弄堂里的小吃,才算认识黄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吃过弄堂里的小吃,才算认识黄岩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03A09MRU00

老弄堂像一本缄默却生动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烟火故事。南北向为街,东西向为巷,从口口相传到书面记载,黄岩的“七十二巷”之说保存至今。有明中期官宦人家的花园砚池巷,也有环境幽深、古色古香的斗鸡巷,黄岩的古老味道,就顺着这一条条街巷,流进每家每户的味觉记忆。

每一条老弄堂,都有属于自己的甜蜜

冬季黄岩老城的灵魂,是阳光和腾腾的热气赋予的。早高峰过后,七拐八拐穿过老街旧巷,弄堂小吃在阳光与树影间,继续炖煮着它独属的暖意。

店里的核桃调蛋堪称一绝。蛋液细腻如丝,在滚滚红糖水里凝固成型,传统“仙人烧”——干锅烧制法,让蛋液和香脆可口的核桃完美融合。

勺子轻轻挖起,核桃自带的香气与蛋碰撞,在红糖味的绵软中,竟尝不出一丝核桃衣的苦涩。老板说,每一颗核桃仁的外衣,她都会像儿时母亲和姥姥一样,将它仔仔细细剥掉,牙签,也替代了儿时外婆勾鞋的锥子。每天下午两三点,是老板挑核桃的仪式。烘烤过后的核桃在滚烫的指尖舞动,六七个年头便悄然流过。挑核桃衣,这工序虽然繁琐,却至关重要,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更是对往昔记忆的悉心守护。老板坦言,守护这家店,只想与更多人分享家的味道。多少人的冬日黄岩记忆,就在这一碗软脆并存的甜蜜中停驻。

“姜”的艺术,弄堂里也有

在这里,每一样都热气腾腾,当食客们开启“隐藏菜单”,“嘚嘚嘚”的切菜声,会在每一次点单后响起。一碗一碗烧制的姜汤面食材,都在下锅的几分钟前现切完成。虾干、蘑菇、黄花菜,蛤蜊、青菜、鳗鱼干,配上姜片干熬煮的姜汁,家烧的新鲜感在姜的暖辣里翻涌,一口面汤下肚,足以驱散所有的寒意。即便是最最熟悉姜汤面的本地人,也能在这里吃出新鲜感。

推门而入,热气环屋,食客在座位上肩挨着肩,这桌点上一碗核桃调蛋,那桌加笼皮薄馅饱的扁食,再配一碟香气四溢的醋,一碗姜汤面在屋里穿梭,组成黄岩弄堂里最惬意的午后。

老巷味道的每个十年,都在此熬制

吃鸭不见鸭,台州人对汤的讲究,全都在一锅鸭汤中。在台州人眼里,鸭肉不是“发物”,是滋补暖胃的好食材。所谓“鸭能补气”,抵抗力下降或体乏时,鸭子入汤是台州人在养生上的最大关照。

鸭汁面起源于富贵人家的餐桌,在没有虫草的年代,鸭汁是晚辈的另一种孝敬。三四年的老鸭,配上老板的独门秘方,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小口砂锅,隔一层浅瓦,没入水中熬制。每个环节的精致考究,都体现着黄岩人在饮食上犹存的宋韵,和自有的一番食性风雅。

大锅里的鸭汁在小火慢炖中逐渐浓郁,历经一天一夜的炖煮,红枣枸杞、当归党参,都融化在软烂脱骨的肉汤里。鸭子的精华全部融入汤中,煮好的面条浇上滚烫的鸭汁,瞬间香气四溢。快节奏的生活里,慢慢煲一锅鸭汤充满太多阻力。比起鸭煲这种“硬”菜,鸭汁面将煲的精髓和面的劲道结合,只要一碗面的功夫,就能品尝到整锅鸭煲的灵魂所在,这一口,成为了人们走进弄堂的动力。



(向左滑动)

在黄岩的街头巷尾,每一抹烟火前人头攒动的日常味道,都是在街巷弄堂流传了百年的工艺。味觉早已不局限于三餐,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连接着我们与黄岩的传统、过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