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洋政府百年前签的条约,如今却成就中国北极地位?有何依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洋政府百年前签的条约,如今却成就中国北极地位?有何依据?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1A06JGX00

一百年前,北洋政府在国际混乱的背景下与法国签订了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条约。谁能想到,这份条约竟在百年后为中国带来了重大的战略优势,成了中国在北极的法理身份凭证。随着全球变暖与资源争夺加剧,这份"历史遗产"将成为中国未来在北极竞争中的重要资本。

北洋政府的签署背景与签约过程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欧洲列强为解决战争遗留问题而召开巴黎和会,各国在争夺领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北极地区。斯瓦尔巴群岛(又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成为了各国争议的焦点。

这个位于北极圈的群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军事与航道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斯瓦尔巴群岛在1900年被发现煤矿,并且早在20世纪初就成为了全球捕鲸和采矿的热土。但由于当时全球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国之间的博弈,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

为了避免各国间因领土争夺而爆发冲突,国际社会在1920年决定通过《斯瓦尔巴条约》来解决该地区的主权问题(当时只有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该条约明确了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但同时,条约也赋予了各缔约国的公民在该地区开展科研、商业活动等权利。

中国,作为在一战中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劳工并作出贡献的国家,受到法国的邀请,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条约。1925年,中国正式加入了《斯瓦尔巴条约》,成为签约国之一。(中国、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最终,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

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言外之意,中国在法律上拥有了斯瓦尔巴群岛的权益。不过可惜的是,当时中国国内政局动荡,且没有实际能力立即投入到北极事务中。

百年后的中国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地区的战略价值不断提升。北极的冰层逐渐融化,使得全球航道和资源的开发前景变得更加重要。中国也逐步走向北极,成为这一地区的积极参与者。

自1999年派出第一支北极科考队以来,中国的北极科考事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极地科研的主力军,尤其在气候变化、环境监测及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黄河站”,成为全球第八个在该地设立的北极科考站。

这一科研平台不仅为中国的极地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而且在国际科研合作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黄河站自建站以来,开展了大量极地气候变化研究、微塑料污染、冰川运动、海洋生态监测等课题,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此外,中国的极地科研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联合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分享数据与研究成果。

例如,在2017年至2023年,中国科研团队与挪威研究理事会及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联合资助的微塑料监测项目,成功在2020年和2023年发布了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除科研外,北极的自然资源也逐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研究,北极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未开发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据估计,北极地区可能含有全球约13%的石油储量、30%的天然气储量和大量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稀土金属、铜和铅等。这些资源的开发不仅关系到全球能源格局,也为能源消费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中国,凭借《斯瓦尔巴条约》赋予的权益,在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上拥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与俄罗斯、挪威等国的合作,中国能够在不违反国际法的前提下,参与北极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尤其是在海洋油气资源和可燃冰开发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已具备了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资金支持。北极地区的航道和矿产资源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还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随着北极航道的逐渐开放(如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全球的航运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北极航道是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的重要通道,极大地缩短了航运时间和运输成本。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全球贸易大国而言,意义重大。例如,从中国的主要港口如上海、天津到欧洲的航程,传统的经由苏伊士运河的航线需要大约30天,而经过北极航道的航程只需约20天。

条约对中国的长期影响

《斯瓦尔巴条约》不仅为中国提供了进入北极的法律依据,还赋予了中国在全球极地事务中平等参与的国际地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愈加严峻,北极地区的战略价值和资源开发潜力愈加凸显,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个独特的筹码。在《斯瓦尔巴条约》框架下,中国逐渐成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发展,并逐步推动中国在北极的科研成果与国际合作。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极地之星”卫星,这是中国首次为北极区域提供遥感数据支持,标志着中国在极地科研领域的崭新起步。

与此同时,中国的极地科研团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科研项目,而是参与了多个国际科研计划的核心工作,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例如,2018年,中国黄河站与挪威极地研究中心联合启动的“极地冰川动态监测”项目,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冰川融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提供了重要数据。

此外,中国还参与了国际极地科研数据库的建设,并成为全球极地科学数据的重要贡献者之一。通过国际合作与自主研发,中国将能够在北极地区积极参与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

结语

《斯瓦尔巴条约》在百年后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北洋政府当年签署条约时未曾预料到它的深远意义,但今天,这份“无奈之举”已成为中国在全球极地事务中的重要法理依据。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资源开发的加剧,中国将在这一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华网《北极地区大国博弈不断升温》

央视新闻《在极地科考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团队接力探索40年》

白佳玉,张璐.《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百年回顾:法律争议,政治博弈与中国北极权益维护[J].东亚评论, 2020(1):23.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