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意识是体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意识是体验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135129/

这个定义太简单了以至于在读到它的那一瞬间,我有点不确定我是不是曾经读到过这样的话。
在思考过后我辨析出,在我的经验中,当我提到“意识体验”的时候,我是将意识当成了“体验的一种”,也就是说,就像书中举出的例子那样:
心爱食物的美味、牙齿受感染的刺痛、大快朵颐的饱腹感、时间在等待中的缓慢流逝、深思熟虑后的行动意愿以及在大赛前混杂着焦虑的兴奋。
是的,这些是体验,等我意识到它们的时候,我将意识本身也当成了一种体验。可是这似乎是不必要的。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
意识就是任何一种体验 (experience) ,从最平凡的到最崇高的。
从整体来看,意识就是鲜活的实在(lived reality)。意识是对生命本身的感受。这是我唯一有资格拥有的永恒。如果没有体验,我就是一具僵尸,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一无所有。
意识就是体验,这个常识定义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是完全显而易见的。
有些人认为“意识有其内在本质”是我们终将摆脱的一大错觉。但如果要称之为“错觉”的话,那么它仍然是一种主观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亚于任何真实的知觉体验。
体验是我们能直接感知到实在的唯一一种方式。将意识定义为体验的唯一缺点是它仅对有意识的生物有意义。向僵尸解释感受的难度,远超过向先天失明的人解释“看见。”
每种意识体验都具有五个明确的属性:每个体验都是为自身存在的、有结构的、富含信息的、整合的和确定的,同时它还具有视角性和时间性。
意识的第一人称视角是思想的一种独特属性,这使得它比一般的科学研究对象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心—身问题的挑战在于:如何弥合第一人称视角的主观体验和第三人称视角的客观现实之间的鸿沟。
心理物理学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手段,比如说测量反应率,来探索第一人称体验和第三人称客观测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更接近实际的现象学,心理学家还发明了“主观测量法”来探究人们对自己体验的了解。
语言对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对作为我们过去和现在的叙事中心的自我感的贡献。但是我们对世界的基本体验并不依赖于此。
尽管体验通常与思想、智能以及注意俩系在一起,但它与这些过程不同。
意识曾经是与心智中最精妙的方面联系在一起,它的信息加工层级经常被比作金字塔。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关于意识的科学观点发生了奇怪的翻转:意识被逐出了加工金字塔的顶端,并向下迁移。事实上,人们发现,我们最精妙的认知能力,如思维或创造力,甚至是体验无法直接通达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是智力的两个关键方面,如果这些都不是有意识的内省所能及的,那么智力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就不是那么的直截了当。
注意则是通往意识圣殿的关键前厅,当你注意到一个物体时,你通常会意识到它的各种属性;当你转移注意时,这个物体就会从你意识中消失。不过科学家们也注意到了无意识注意和无注意的意识都是存在的。

1664年,《大脑的解剖》(Cerebri Anatome)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以脑为中心的时代的开始。
人们通过对脑电波的探查区分了意识的三种生理状态:清醒、快速动眼睡眠和深度睡眠。这三种生理状态随着昼夜的循环来回交替。而除此之外,人类一直在使用和滥用酒精、药物来改变心境、知觉、耐力和运动,以进入不同的意识状态。
众妙之门
8.0
[英] 阿道司·赫胥黎 / 2017 / 北京燕山出版社
实际上对意识产生最重要的大脑结构是脑干,科学家们认为,脑干神经元通过向大脑皮层输送神经递质的混合物而使意识成为可能,并搭建起心智生活展开的舞台。但脑干不为任何一种体验提供内容。而大脑皮层特别是新皮层组织内区域与主观体验更为密切。

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要理解意识是如何与整个世界相关的,我们必须从自身的体验开始。对我们熟知的唯一世界进行检视,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五个直接的属性抓住每个体验的真正特征。
而IIT正是从体验开始,并追问物质必须以何种方式组织起来才能支撑起心智。IIT是一个基础理论它将本体论和现象学与物理学和生物学性欲联系起来。这一理论精确地定义了任意一种有意识体验的质与量,以及它与底层机制的联系。
这一理论由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所独创。
意识的宇宙
8.9
[美] Gerald Edelman / 2019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IT从意识的五个现象学性质开始,给定处于某种状态的某种基质,IIT计算相关整合信息已确定该系统是否有感受。
根据整合信息理论(IIT),意识是由任何作用于自身的物理系统的因果属性决定的。也就是说,意识是任何自身具有因果力(cause-effect power)的机制的基本属性。
内在因果力是当前状态(例如电子电路或神经网络)在因果上约束其过去和未来状态的程度。系统元素相互约束的程度越高,因果力就越大。

A web of causal relations
如图所示为因果关系网络:对于任何一个遵守所有五条现象学公理的物理系统,整合信息理论都会展开一个相关的内在因果结构,用错综复杂的蜘蛛网来表示。IIT的核心主张是,在这个状态下,这个系统的感觉与构成这个结构的因果关系是一致的。
IIT的出发点是奥古斯丁-笛卡尔式的论断:意识内在地为自身存在,无须一个观察者。因此,从这个世界的视角外在地坎,要使某个事物存在,那么它一定能够影响事物并且事物也一定能够影响它。这也就是“有因果力”的含义。
意识究竟是什么?这一理论给出的答案是:任何体验等同于系统在那个状态下的最大不可还原的因-果结构。
IIT并不是关于功能执行或信息加工的理论。这个理论并不需要为信息在全脑广播已使意识产生找一个空间。与整体相关的最大不可还原的因果结构,不仅仅依靠神经元及其内部图谱之间的连通性,还依赖于它们现时的状态。重要的是脑中被关闭的,不活跃的要素,可以像活跃的要素一样有选择地约束神经系统中过去和现实的状态。
IIT对有意识的脑为什么会演化发展提供了优雅的解释,这个世界极其复杂,跨越许多空间和时间尺度。物理环境中有洞穴、森林、沙漠天气和季节,社会环境有猎物和捕食者、潜在的伴侣和同盟,它们都有各自行动的动机,而这些是有机体需要推断和留意的。能将有关的统计规律纳入自身因果结构的脑,要比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脑更具优势。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生存下来。
意识不是一个聪明的算法。它最让人动心的地方是它对自身的因果力,而不是计算。这就是问题所在:因果力,即影响自己或他人的能欧,是无法模拟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它必须内置进系统的物理学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