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2.0临床应用策略专家共识发布
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2.0临床应用策略专家共识发布
近日,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分会发布了《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2.0临床应用策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正式发表。共识指出,NIPT2.0可实现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和显性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同步筛査,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胎儿遗传病风险评估,是我国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应用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
背景及意义
出生缺陷形势严峻
出生缺陷是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3%~5%的活产儿存在出生缺陷,15%~25%的出生缺陷是由遗传性疾病所致,其中染色体异常和单基因遗传病为最主要的类型。
传统NIPT检测的局限性
传统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和NIPT-plus)主要用于检测胎儿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和部分微缺失/微重复的疾病,但存在检测准确性不足的缺陷,而且无法检测胎儿单基因遗传病。
NIPT2.0检测的意义
新一代NIPT2.0可以同步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以及多种显性单基因遗传病,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胎儿遗传病风险评估,在更早的孕周了解胎儿患病的风险,帮助临床及早决策。
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NIPT2.0适用于孕12+0周及以上的单胎妊娠孕妇。最适宜的筛查孕周为12+0~22+6周;对于孕周>22+6周者,由于存在产前诊断和临床决策时间较晚的风险,在检测前咨询时应充分告知。
慎用人群
有下列情形的孕妇进行检测时,检测准确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检测效果尚不明确;或按有关规定应建议其进行产前诊断的情形,包括:
- 双胎妊娠(有足够临床数据支持时);
- 重度肥胖(体质指数>40);
- 既往有遗传异常胎儿孕育史,但夫妇双方均无明确的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变异者;对于父系单基因突变导致不良孕产史的孕妇,需结合其他的临床检查(如胎儿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考虑;
- 对于有包括孕妇高龄(预产年龄≥35岁)、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等产前诊断指征,在进行充分的遗传咨询后,明确拒绝介入性产前诊断并选择继续妊娠者;
- 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方式受孕的单胎孕妇;
- 医师认为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其他情形。
不适用人群
有下列情形的孕妇进行检测时,可能严重影响结果准确性,包括:
- 孕周<12+0周;
- 夫妇一方或双方具有明确的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变异;
- 有家族史或不良孕产史的孕妇,胎儿罹患相关遗传性疾病风险升高的孕妇;
- 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胎儿结构异常的孕妇;
- 过去一年内曾接受免疫治疗或异体输血、移植手术、异体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 孕期合并恶性肿瘤;
- 多胎妊娠;
- 因胚胎/胎儿停育情况,多胎、双胎减胎后(自然或人工)为单胎者;
- 医师认为明显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其他情形。
建议纳入的目标疾病
NIPT2.0应优先考虑发病率高、后果严重、基因型与表型关联明确的疾病进行检测。对这些疾病进行筛查,能够提供重要的生育决策信息,同时有助于改善围产期的管理与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遗传咨询
检测前和检测后的遗传咨询都至关重要,不能忽视。
- 检测前:应告知孕妇NIPT2.0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检测后可能的医学流程,提示NIPT2.0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让孕妇及其家属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选择。
- 检测后:无论检测结果如何,都应在检测后提供遗传咨询。在充分分析胎儿的检测结果以及孕妇的临床信息后,告知孕妇检测的结果、相应的诊疗措施以及可能的后续检测项目。
博奥晶典NIPT2.0
提供更全面的胎儿遗传病风险评估
博奥晶典胎儿染色体异常和单基因病无创产前检测(NIPT2.0)依托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检测孕周12+0周及以上的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同步筛查胎儿7种染色体非整倍体、93种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和267种发病率高且表型严重显性单基因病的患病风险。
博奥晶典NIPT2.0能提供更全面的胎儿遗传病风险评估,极大地提高了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对完善产前筛查体系和出生缺陷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