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为什么早婚现象这么严重,这三个因素不可忽略
农村为什么早婚现象这么严重,这三个因素不可忽略
最近有一则新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说的是在河南商丘睢县古襄路小学附近有商家发现有个一岁男孩被遗弃在店铺外。通过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起因是小孩子的父母有矛盾将这个孩子给遗弃了,妇联的回应是父母为周口市的,把孩子扔到商丘就跑了,目前商丘的派出所已经和孩子的奶奶和舅舅取得联系,并被亲戚接回照顾。
孩子能平安回到亲人身旁固然让人欣慰,但网友的爆料就让人坐不住了。通过网友的描述了解到:孩子的父母本身也是个孩子,一个18岁,一个16岁,不仅已经离婚,而且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同样离婚了。如果网友说的是真实的,那如此家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虽然我的老家不是周口的,但属于周口邻近的城市,早些年就知道在周口一些农村,初中没毕业就结婚的现象很普遍,他们结婚的年龄大都在15岁至18岁,我认识的人群中就有几对是这样的。当时和他们聊起这个话题时,他们觉得很正常啊,反而认为二三十岁不结婚是读书读傻了。当然我也没有反驳什么,因为毕竟人家能在十五六岁就找到了另一半,而像我这样的一直单身,即使反驳也没有什么底气,只能一笑而过。
让我没想到的是,距离和他们那场争议过去已经有十几年了,没想到如今农村早婚现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起来了,而且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这种早婚情况越普遍。究其原因,大概是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农村教育资源比较一般。很多学生一般读到初二下学期就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初三的时候就把精力放在谈恋爱上了。有些会参加完中考觉得考不上高中就选择和女友结婚,也有的根本不参加中考,初三就选择辍学,然后在未婚先孕的情况下,双方就奉子结婚了。结完婚后,就把孩子往家里一放,带着老婆去深圳、东莞打工去了。由于是在冲动下结婚的,是在荷尔蒙的刺激下有了下一代,并没有多少责任和担当在里面,彼此青春年少,心思简单,也就很容易造成后面的离婚,进而发生遗弃孩子。
其次是一些家长在其中的怂恿。在农村由于圈子比较小,环境较为封闭,很多父母的婚姻都是稀里糊涂完成的,在思想上就认同了十五六岁如果不上学了,不如先把婚给结了,成家之后才能立业。要不然很容易成为街溜子,即使外出打工也是一种啃老,就是一事无成,一无是处。反而趁早结婚了,有了孙子才是正事。他们想着趁着自己还很年轻,可以给他们带娃,哪怕是放养,溺爱都是在尽职尽责。在老一辈眼中,只有结了婚,有了娃的男女才是成人,才是正常的儿子女儿,不结婚不生娃就是不孝顺,就是给父母丢脸。
最后就是重男轻女的影响依然存在。虽然我们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但是不代表所有人的思想都进入到了新时代,六零后七零后,甚至部分八零后的思想还有不少是停留在过去那个年代,特别是宗族文化比较旺盛的地方,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不信你去看看那些叫招娣、念娣、盼娣的家庭,在他们父母的认知中,女儿本来就属于外人,迟早是要嫁人的。不如趁着女儿还很年轻,视野还不够广的时候,把他们给嫁出去。这样谈判更有资本,得到的彩礼会更多,给儿子结婚准备的钱会更丰厚。虽然你我都很讨厌这样的家庭,但的的确确存在于你我左右。越是彩礼高的地方,重男轻女的情况越严重,早婚的现象就越突出。
有人或许会问,原因我们都知道了,那该如何去避免呢?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太着急,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农村,乡镇中学逐渐萎缩,这种现象会渐渐减少。未来的农村需要面对的是空心化,是会不会慢慢消亡。农村早婚现象是时代转型的阵痛,它具有不可持续性,迟早一天,我们要面对的是低婚育率,低出生率,养老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毕竟2023年新生婴儿已经降到了902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