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白马非马
历史的尘埃——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逻辑命题。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不仅展现了古代逻辑学的精妙,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讲述公孙龙骑白马进城的故事,探讨“白马非马”的逻辑推理过程,并思考其对现代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启示。
01
白马非马论述的提出
白马非马的辩合是诸子百家名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有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进城,城门的看守官说,马不能进城。于是公孙子开始了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说服了守城官,于是骑着他的白马进城了。
02
白马非马的故事来源
在战国时期,赵国也就是现在(河北邯郸)的马得了痢疾性的传染病。各国也就禁止了赵国的马进城。
公孙龙骑着白马进函谷关的时候,被守卫官拦住,只允许人进去,马不能进去。
也就引发了流传至今的“白马论”,就是我今天分享的“白马非马”:
守卫:可以说白马不等于马吗?
公孙龙:可以。
守卫:为什么?
公孙龙:“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守卫:有白马,不可以说是没有马。既然不可以说是没有马,那么白马不就是马了?既然有白马称为有马,那么为什么白色的马就不是马呢?
公孙龙:如果要求得到“马”,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要求;如果要求得到 “白马”,黄马、黑马就不能满足要求了。
假使白马就是马,那么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便完全一样了,但是,如果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没有区别 ,那么,为什么黄马、黑马有时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呢、「既然可以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这就明显地说明要求得到“马” 与要求得到“白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一匹黄马或黑马可以答应有马,而不可以答应有白马。「这就是说明原来“白马乃马”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所以,“白马区别于马”,这是清楚不过的事理。
守卫:照您的意思看来,马有了颜色就不同于马了。可是世界上没有无颜色的马,那么,能说世界上有颜色的马都不算是马了吗?
公孙龙:马本来有颜色,所以有白马。假使马没有颜色,就只有“马”而已 ,怎能称它为白马?但是,规定马是白色的马就与“马”有区别了。所谓白马,是马限定于白色的,限定于白色的马自然与马是有区别的,所以说 白马非马。
守卫:马,是不受“白”限定的马;白,是不受“马”限定的白。把白与马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而相与限定,变成一个新的概念来称呼不受限定的概念,这当然是不可以的。所以,认为白马不是马,是不对的。
公孙龙:照您看来,有白马就是有马,但是,能够说“有白马就是有黄马”了吗 ?
守卫:当然不可以那样说。
公孙龙(答难者再说):既然承认了“有马区别于有黄马”,就是把黄马与马区别开来了,这就是说黄马非马了;既然把黄马与马区别开来,反而要把白马与马等同起来,这不就是叫飞鸟沉到水里飞翔而让棺与椁各在西东 那样好笑吗?这是十足的逻辑混乱。
公孙龙:认为有白马不能说是没有马,这是不去考虑“白马”而就马形来说的。但是,“白马”却是与马相结合「而不能分开」的概念,因此,作为白马的概念不能称为马。所以,称为“马”的,仅仅是以马形而称为马, 而不能以白马称为马。因此,称为马的概念,是不能作为任何一匹具体有色之马的概念的。
白色并不限定于哪一种事物的白,具体事物对“白”来说并不妨碍作为“白”的本质,因而可以忽略不计。白马,则是限定于白色的马。限定于具体事物的白(如白马)是与抽象的、一般的“白”有区别的。「同样的 理由」,“马”,是不限定于哪一种颜色的,所以,黄马、黑马都可以算数;白马,只限定于白色的马,黄马、黑马都因具有与“白马”不同的颜 色而不能算数。所以仅仅只有白马才能算数「换言之,只有白马才能答应 “白马”的概念,黄马、黑马都不能答应“白马”的概念」。不加限定的概念与加以限定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所以说白马与马是有区别的。
03
知其大要(孔子徒孙与公孙龙的辩论)
孔子第六世孙,孔穿自认为自己博学多才,便想找公孙龙辩论一番。于是,他来到平原君府中见公孙龙。
孔穿说:如果你放弃“白马非马”论,我就拜你为师。
公孙龙笑道:“我出名全凭‘白马非马’论,放弃了就得拜别人为师,你让我放弃自己的理论,就是以教师自居,你想当人学生又摆出教师的架子,是不是太荒唐了?
公孙龙接着说:楚王失弓,大臣建议找弓,楚王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
孔子,评论“楚王失弓”,把“楚人”和“人”已经区别开来了,应该说“楚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求也”
你作为孔子后人,信奉孔子学说,又反对孔子理论,又想向我学习,又要让我放弃我的理论,你这样的人,就是天王老子也教不了你!
公孙龙这番话,说的孔穿哑口无言。虽然孔穿在公孙龙面前甘拜下风,但他却因此出了名。
04
笔不一定是笔
主讲者手抓住笔的一头,说:“请问这是什么”?
然后听众会回答:“这是一支笔”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只小狗从外边进来,我拿着这个东西去逗它,小狗会做什么?”(咬住它)
“小狗会把它当作笔么?”
“不会,小狗会把它当磨牙玩具。”
主讲者问:“谁对谁错?”
这个时候,观众经过一些思考,然后就会说“都对”
“为什么两者都对?”
“因为人确实可以把它拿来写字,小狗咬着它也确实很开心,所以都对!
接下来想象一下,让我们把这个东西放在这里,然后活动结束了,所有人离开了这个房间,小狗也离开了这个房间。
“在这个空无一人,也空无一狗的空荡荡的房间里,请问它是什么?”
“它什么都还不是。它在等待着成为任何可能。”
05
白马非马的现实意义
诡辩术,是古往今来一门重要的学问。虽然很多人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在历史上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张仪帮助秦惠文王连横斗诸侯,于是天下震惊。可以这么说,一个好的辩术大师可以抵得上一支雄兵劲旅。
带着“白马非马”的思维来看现实生活中教育问题。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认知和学识的途径却变得越来越窄。尤其是城市中的人们,两点一线的上下班和手机、书本获取认知的局限性,很多人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狭隘。常规认知变成了扼杀其他认知的关键,比如白马是马。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
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过于相信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如果他们的孩子认为白马非马,那么他们首先会否定孩子的结论,接着灌输自己的理论。
这就导致了一个常见的现象:现在的孩子很乖,但乖的没有一点个性和主见,这已经不像一个生命,更想是按照自己的模子雕刻出来的“宠物”。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有的孩子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却没有一丝孩子应有的纯真和稚嫩。这样下去,所有孩子都会变得麻木而缺乏生气。而灌输教育不光是抹杀孩子的活力,更是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见。小时候,孩子可能看起来很完美,但长大后就像出笼子的小鸟,不光丧失的是独立生存的能力,更会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丧失自我。最直接表现:盲目崇拜糟粕文化比如网红,同时缺乏自我约束力,生活没有规划。自私自利且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最终在家庭、亲情、友情、社交等方面以失败告终。
说个常见的例子:我们总说花呗让年轻人负债累累,但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花呗的受众可是成年人啊。一个成年人连这点自制能力都没有,那么这种社会现象正常吗?
我们再回到白马非马这个问题上,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白马是马,还是白马非马,其实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得出自己的认知。
这点做得最好的就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和惠子围绕“子非鱼,安之鱼之乐”,他们都在阐述自己的思想但却又能包容别人的言论。这点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却过于执着和偏执,最终受伤的不光是自己,还有无辜的人和自己最爱的亲人。我们以抹杀别人的见识和思维来捍卫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这不是很狭隘和极端吗?
在英国有一个律师说过这么一段经典语录:我们的法律就是维护正义和良知,但我也要保证每个人有说话和申辩的权利和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不会独断专行,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更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白马非马,相信不同的家长对于自家孩子所教的东西也就不同。但我相信有不少家长直接否定白马非马。
很庆幸我是一个天生乐天派:白马到底是不是马,不在于答案而在于你的意识。我希望我们能兼容并蓄,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思维分析白马非马这个论题,而不是一方面自己否定白马非马,另一方面去抹杀或者舆论打压别人的观点和见识。
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每一个看起来错误的论断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只不过我们被自己的狭隘和片面蒙蔽了自己的思维和见识。我们期望的是一个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