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从曹魏邺城到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从曹魏邺城到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基址规模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等级符号性建筑要素。从曹魏邺城到隋唐时期,宫殿建筑群的基址规模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制性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与考古资料,探讨了这一时期主要宫殿建筑群的基址规模及其演变规律。
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及南朝建康宫殿基址规模
三国曹魏时代,帝王起居的主要宫殿有洛阳宫、许昌宫与邺宫。其中,邺城的城市规模为东西7里、南北5里,城中宫殿分为东西两条轴线,西为朝会之所文昌殿,东为听政之所听政殿。根据曹植的描述和《说文新附》的记载,可以推断出邺城内部的布局为东西8坊、南北6坊的网格状结构。如果将宫殿与苑囿的范围假设为南北2里、东西5里,则其基址面积约为3750亩。如果进一步将宫殿与苑囿分开计算,宫殿部分的基址范围大约为2里×2里,面积在1500亩上下。
北魏洛阳宫殿基址规模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原北宫废墟上建立了北魏的宫殿。据杨宽考证,北魏洛阳宫殿的基址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占全城面积的十分之一。如果按照东晋尺计算,北魏宫殿的基址面积约为1578亩。北魏洛阳宫殿的正殿太极殿,实测殿基为东西约100米、南北约60米,基址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约合11.6亩,与西汉未央宫前殿中一座大殿的规模相当。
南朝建康宫殿基址规模
南朝建康的宫殿建设情况可以见于唐许嵩所著《建康实录》。三国吴时,孙权自武昌迁建业,城建业太初宫居之。太初宫与昭明宫在基址规模上是完全相同的,均为“周回五百丈”,且两座宫殿紧相毗邻,昭明宫在东,太初宫在西。如果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习惯,将这两座宫殿想象成是南北稍长、东西略狭的矩形,比如,南北长150丈,东西宽100丈,以60平方丈为一亩,则可以推想出这两座宫殿的基址规模大略为250亩。两座宫殿面积的总和仅500亩,这显然是相当狭促的宫殿规模了。
东晋南渡,以建康为都城,初时因为战争而宫阙荒残,居止卑陋,当时曾有迁都至豫章或会稽的动议,但司徒王导则云:“建康古之秣陵,帝王所居,孙仲谋、刘玄德皆云王者之宅,不可改。”东晋显宗五年九月始作建康宫。建康宫是建造在周回20里19步的吴的都城之内的。如前假设,都城边长为5里5步,南有三门,东有二门,西有一门,合为六门。其中位于正东的建春门(建阳门)与正西的南西明门贯通而成一条宫殿前的横街。建康宫南面正中为大司马门,这座门距离都城正门宣阳门的距离为2里。宣阳门外另有一道城墙,其南面正门即为朱雀门。宣阳门与朱雀门的距离为5里余。由此则推知,从宫城的北垣到外城的南垣, 即朱雀门,距离当有10里余。而由记载中看,宫城北垣设有一门,而都城北垣却没有设门,故我们可以假设两重北垣墙的距离较近,宫城的格局略近矩形。例如,我们若将两重北垣墙的距离设定为0.5里(150步),则可以推想宫城的南北长度为2.5里左右。由于宫城周回的长度是8里,则可以推测,建康宫为南北长2.5里(750步),东西宽1.5里(450步)的矩形。其基址的面积为1406.3亩。若我们将宫城假设为正方形,宫城北垣与都城北苑的距离为1里(300步),则宫城的边长为2里,而其基址面积恰为1500亩。两种情况的面积差并不很大。总之,建康宫与曹魏邺城(约1500亩)及北魏洛阳城(约1620亩)的宫城在基址规模上是大致相当的。建康宫的正殿为太极殿,并设有太极前殿。这时的宫殿似为东西堂的格局。
隋唐时期宫殿基址规模
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宫殿与城市的规划格局已趋规整。宫殿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宫城之南为皇城,对称布置有中央官署。遗址考古中实测的宫城东西宽为2820米,南北长为1492米。以开皇官尺每尺为29.527厘米计,其东西宽为1910步,南北长为1010.6步,宫址周回19.5里,以每亩为240步或523.11平方米计,合为8043亩。这已是一座基址规模接近万亩的宫殿了。其周回近20里,也与汉长安城内周回20里的未央宫、长乐宫及建章宫相当。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在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后改名为大明宫。大明宫的基址平面不是一个规则的矩形,其北部为梯形,南部为矩形。其西墙南北长2256米(合1528步),北墙长1135米(合769步),南墙与郭城北墙重叠,其大明宫段东西长1674米(合1134步),其中突出于上半段梯形部分底边长度之外的部分为304米(合206步),而下半段南北长1030米(合698步),则梯形部分的南北长为1,226米(由斜边与南北垂线所构成的三角形的底边为235米,由勾股定理求得其斜长为1,248米,合为845步),梯形部分的底边长为1,370米。这样我们可以按照上下两部分计算其面积,上半段梯形部分为(1370+1135)×1226÷2=1,535,565平方米;而下半段矩形部分为1674×1030=1724220平方米。则大明宫基址范围的总面积为3,259,785平方米,以每亩523.11平方米计,则合为6231.5亩,其面积略小于长安西内宫城。而其周长为1528+769+845+206+698+1134=5180步,合为17.3里。
另据《新唐书》: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皇城长千九百一十五步,广千二百步。宫城在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龙朔后,皇帝常居大明宫,乃谓之西内,神龙元年曰太极宫。大明宫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长千八百步,广千八十步,曰东内……兴庆宫在皇城东南,距京城之东,开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广之,谓之南内。以文献中的记载,长安皇城长1915步,宽1200步,其基址面积为9575亩,而宫城长1440步,宽960步,基址面积为5760亩。这里的宫城当是未计掖庭宫与东宫部分的面积。若按考古测量的尺寸而得出的8043亩,与其南之皇城的9575亩相较,两者的基址规模都在近万亩。而若将记载中的大明宫按照矩形计算,以其长1800步,宽1080步,约为8100亩,约与西内的规模几乎相当,但实测大明宫的北部是一个梯形,因而造成了其面积规模的缩水,这究竟是因为地形限制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尚不得而知。
隋唐洛阳城内的宫城位置偏于洛阳城西北隅,这说明作为陪都,洛阳城的等级应比长安城低,其宫殿基址的规模也应该小一些,文献上关于隋唐洛阳宫城的规模语焉不详,由考古测量的数据,这是一个略成方形的平面,其南北长1052米(合713步),东西宽1030米(合698步),其周回为9.4里,面积为2074亩,其周回的长度与基址的面积都与北魏洛阳宫城的规模相近。
结论
作为统一大帝国的隋唐王朝,其统治中心之宫城、皇城的基址规模又有向汉代回归的趋势。东西两京的皇城都在万亩左右,西京宫城基址的规模已接近万亩,而后建的大明宫与兴庆宫,两座宫殿的基址面积之和也近万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都洛阳,洛阳宫城的规模,若以记载中包括隔城、夹城的面积,则在5000余亩,若加上毗邻的上阳宫,虽然上阳宫的面积不详,但从文字的描述来看,也不会小于数千亩的规模,则可以推想,洛阳宫城与上阳宫的基址面积总和也可能接近万亩左右。这是此前的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及南朝建康之宫殿建筑群的规模所远远不曾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