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救命药”,为什么在医院买不到了?
正在消失的“救命药”,为什么在医院买不到了?
近期,一则关于6岁支原体肺炎患儿家长反映“医院开不出进口希舒美”的微博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并非个案,而是反映了当前医疗体系中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仿制药价格低廉的背景下,患者是否还能自主选择原研药?这一问题不仅关乎药品可及性,更触及医疗保障制度的深层矛盾。
进口原研药为什么难买?
进口药真的“消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受医保控费、药品集中采购、DRG/DIP等政策综合影响,进口药在公立医院的可获得性大幅降低。
2018年起实行医药集采
2018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正式实施,药品开始推行集中带量采购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药企通过“以价换量”的策略参与竞争。然而,原研药由于价格因素,在这场竞争中往往落选。
尽管多地医保局要求医疗机构采购一定数量的未中选药物,但在实际操作中,医院为了达到医保局的标准,往往会将原研药的使用比例控制在10%以内,甚至完全不使用。这导致很多医院要么没有进口原研药,要么数量极少,仅优先提供给紧急重症病人或特需部使用。
医保DRG/DIP改革
随着医保DRG/DIP模式的推行,医生在开药时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药物。在DRG/DIP模式下,医保对不同病种实行打包支付,医院需自行承担盈亏风险。这种预付制模式虽然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但也限制了患者的用药选择权,尤其是对于病情复杂、治疗成本高昂的患者。
图源:中国政府网
怎样实现“用药自由”?
医药集采和医保DRG/DIP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医保基金紧张和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如果想要实现用药自由,就需要脱离医保报销的常规体系,选择特需部、国际部或私立医院等渠道。
配置中高端医疗险
中高端医疗险具有显著优势:就医范围广泛,完全不受医保限制;在保障范围内可实现100%报销;就医地点选择灵活,涵盖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VIP部及私立医院等;还能避开DGR限制,不受药品清单束缚,真正实现“用药自由”。
购买无社保版百万医疗险
无社保版百万医疗险即使完全自费就医也可实现100%报销,且能避开DRG限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式相对昂贵,选择时需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状况综合考量。
享投君有话说
依据医保局规划,至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将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医保改革虽然致力于解决医保基金短缺和看病负担问题,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确实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患者的“用药自由”。
医保终究是最基础的保障形式,不能期望它解决所有就医难题。建议积极了解相关政策,理性思考,并提前做好医疗保障规划,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多选择权和优质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