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把钥匙:向上走自我突破;向下看脚踏实地;向内求拥抱本真
人生三把钥匙:向上走自我突破;向下看脚踏实地;向内求拥抱本真
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言:“人生实质上是一个持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在生活的疾驰中,我们大多时候都沉溺于奔波劳碌,通过经历种种磨砺内心。行进间,我们难免会被他人的卓越成就所触动,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会因反思自身尚未取得显著成绩而深感忧虑。然而,实际上,比起一味地向往他人,更富有价值的是专注于自身的提升。无论面对何种境遇,我们都应秉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向下扎实根基,向上追求卓越,向内探求本真。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三个维度的人生要义,便是提升自我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的自律表现。
向上走,自我突破
人生的轨迹犹如一条绳索,它紧紧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整个人生历程。然而,究竟是选择接受命运还是决心改变命运,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选择。对于不甘于平凡生活的人来说,积极进取、不断突破自我、持续完善自身,便能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以明代文学家张溥为例,尽管他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之家,但由于其母曾是婢妾,这使他在社会上遭受了诸多轻视和贬低。家中之人甚至嘲讽他为卑微血统,注定一生无所作为。然而,张溥并未因此自轻自贱,反而更加刻苦攻读。
为了深刻记忆书中的内容,他独创了一种名为“七录”的学习方法:每当阅读一本书时,他会先通读一遍,然后抄写一遍,并将其焚烧,再重新抄写,如此循环往复七次后,才开始研读下一本。长此以往,他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每隔几天就必须用剪刀修剪才能继续书写和阅读。
张溥自六岁起入学,不仅字迹工整美观,且出口成章,被誉为神童,但他始终保持谦逊,每日勤奋精进。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以此警示自己要时刻不懈努力。最终的事实证明,张溥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在他三十岁时,他荣登科举榜首,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从一个起初并不被看好的婢妾之子,逆袭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才子和高官。
张溥并未因出生背景而自哀自怜,相反,他在自我挑战和突破中攀登至人生的巅峰。在生命的历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固然受到命运的影响,但人的主观努力更为关键。满足于现状、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或许能带来短暂的舒适与快乐,然而若长期沉浸于此,不愿积极进取,最终只会招致长久的悔恨与悲伤。
正如曾国藩所言:“唯有能承受世间最艰辛之苦,方能成为世间最为卓越之人。”人生实际上面临两种苦难:一种是生活带来的困苦,另一种则是成长过程中的磨砺。生活的困苦往往不期而至,容易让人陷入麻木;而成长的苦痛则需我们主动面对并接受,才能促使我们不断前行。以鸡蛋为例,外部力量使其破裂,它只能成为食物;而只有内部自我突破,才能实现真正的重生。无论是身处人生的低谷还是高峰,不论身份地位高低,只要勇于挑战自我,坚韧地逆风而上,就能始终保持那份滚烫不息的生命活力
向下看,脚踏实地
在李商隐的诗句中,“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寓意着人生的普遍追求——无论何种境遇,人们都渴望探寻一条通向成功的快捷方式,期待能迅速抵达人生的巅峰。然而,生活的历练告诉我们,世间并无真正的捷径可言,那些看似最短的路径,往往隐藏着最多的曲折与坎坷。人生若要取得一番成就,不仅要有攀登高峰的决心和志向,也要有接受低谷挑战和磨砺的坚韧毅力。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必须承受应有的困苦,付出应有的汗水,唯有实实在在的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最坚实的通道。
相声泰斗侯宝林,在投身相声艺术之前,曾有一段时间专攻戏曲。由于出众的天赋,他在短短三个月内便能够登台献艺,实现了从学习到实践的飞跃。尽管天赋异禀,但侯宝林的成功更离不开其脚踏实地的辛勤努力。回忆起学戏的日子,侯宝林每日黎明即起,前往天坛西北角用嗓练习,时而驻足高歌,时而边走边唱。每当有戏班演出,他都会到场观摩学习,认真聆听并模仿演员们的唱腔,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越剧的演唱技巧。
当时,与侯宝林一同学戏的师兄因患有软骨症无法长途跋涉。年仅十二岁的侯宝林,便每日背负着师兄穿梭于街头巷尾,共同求学、演唱戏曲,并主动询问路人:“大爷,您愿意听一段二黄(京剧)吗?”正是凭借着学戏期间那几年刻苦耐劳所积累的基础,侯宝林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相声界脱颖而出,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家。随后,尽管他在相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坚持不懈地钻研技艺,手不释卷,口不离曲,这一状态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王阳明曾言:“人必须在实际事务中磨砺自身,下功夫修炼,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这个世界上不乏怀抱梦想、积极进取的人,然而拥有远大抱负且能脚踏实地践行的人却相对稀少。世间一切事物都遵循着自然法则,春天播种耕耘,夏天生长繁茂,秋天收获果实,冬天储藏积累。正如人生的旅途,总有一些无法回避的挫折与必须经历的过程。当应积蓄力量、厚积薄发之时,切勿急于崭露头角;当应勤奋拼搏、扎实奋斗之际,也不必期待一蹴而就的辉煌。明晰前行的道路,稳重地积淀自我,这正是走向成功道路上最重要的自律。
向内求,反躬自省
罗翔曾在讲述自身经历时提到:在大学时期,他频繁地因上铺室友的鼾声困扰,难以入眠,而且这位室友睡觉时频繁翻身,使得寝室内的环境极不安宁。对此,罗翔内心积攒了诸多不满情绪,甚至对室友产生了负面的念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惊觉原来寝室中最响亮的鼾声源头竟是自己。上铺室友为了不打扰他休息,同时顾及他的面子,选择默默忍受,每晚只能在床上辗转反侧。这件事让他深刻领悟到:在指责他人之前应先自我反省,宽恕自己也要学会宽恕他人。
的确,能够主动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品质。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常自我审视,小人则常苛责他人。”真正的成熟者,在面对问题时总会首先反思自我,而非抱怨外界,他们懂得通过内心的自省来提升自我。追溯至民国六年,鲁迅由于生计所需,不得不在严冬凛冽的北风中早早出门奔波。费尽周折雇到一辆人力车后,车夫看出鲁迅的焦急,一心只想快点赶路,却不慎撞到了一位迎面走来的老妇人。鲁迅见四下无人,且老妇人在碰撞车把后缓缓倒下,看似并无大碍,便推测她可能是假装受伤以图索要赔偿。因此,鲁迅催促车夫不必理会,尽快离开现场。但车夫并未听从,而是停下车辆,小心翼翼地将老妇人搀扶起来,关切询问并决定带她前往警察局处理此事。鲁迅注视着车夫远去的身影,那一刻,他感到那个背影显得越发伟岸高大。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他频繁回想起此事,并以严苛的态度审视自我,不断反思自身的一言一行。毕竟,人都非完人,难免会有言语失当、行为欠妥之时。然而,如果一味将过错归咎于他人,忽视自身的责任承担,只会让自己困陷于自以为是的困境之中。
正如李叔同所言:“人应当停止无休止的抱怨,转向内心的自我探寻,别只盯着他人的错误,因为映入你眼帘的,实则是你自身的因果反映。”那些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往往会在不满与抱怨的情绪中停滞不前;相反,懂得向内寻求改进的人,则能在持续的自我革新中稳步前行,渐行渐远。人生就是一场内在的修炼旅程,其核心在于对自我深度的挖掘与提升。面对一切事务,不推脱责任,常怀反省之心,在改变中不断提升自我,方能实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杨绛先生曾言:“人生漫漫旅程中,应具备三项自觉意识:首要的是了解自我,进而净化自我,并且积极主动地去重塑自我,否则便如同禽兽般浑噩度日。”世间并无绝对完美的个体或人生境遇,我们穷尽一生,所奋力追求的,实质上是对“更优”的不懈探索。不屈从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急于求成,脚踏实地;不苛责他人,反躬自省。每个人都能够投身于一场淋漓尽致的自我提升之旅,矢志成为更为优秀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