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利川:有一种饮水思源叫“建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利川:有一种饮水思源叫“建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estv.com.cn/sh/2920813.html

西南望,云雾缭绕峰峦如海,狭长如剑的建南沟隐没在莽莽群山中。
这三百余平方千米的湖北边陲小镇,道路险阻、天远地偏,传承千年的农耕气息在时光的长河中延绵流淌、悠闲自得,只有自林间一片苍翠中探出的钻塔、星罗棋布的采气站,彰显着湖北页岩气第一镇的能源地位。
自1969年江汉石油人挥师鄂西渝东,踏足这条峭立山壁缝隙中的小山沟开展勘探,已经悄然过去55年。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数千江汉人战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用三代人的青春打出了湖北第一口天然气井、建起了中国石化第一个净化站、为江汉油田转型发展守住了宝贵的资源阵地。
回望55年的岁月,建南气田开发难度之大,道路之曲折世所罕见。石油人坚守之艰辛,意志之坚韧,令人动容。在三代建南人用汗水泪水乃至热血书写的史册中,一股炽热温情的力量,从厚可盈尺的资料中透纸而出,犹如建南河的水,绵长坚韧奔流不息。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饮水思源”。

建南河畔鱼水情

从1970年扎根建南,原天然气勘探开发处处长张景一在气矿干了一辈子,见证无数采气人令人动容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那个初秋的一幕,一直让他记忆犹新。

当年8月21日,正在建万管线工地的张景一接到了抢险集结令:立即赶赴建44井。当天上午,建44井因井堵引发强烈井喷,近50万立方米气流量震天吼地,四百余名员工组成抢险突击队设法压井,与冲天的火焰僵持在山巅之上。
而就在井喷的前一天,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暴雨山洪将通往井场的道路和桥梁冲毁,救援设备和器材无法运抵井场,数百人在烈日的炙烤中疲惫饥饿。就在此时,当地镇政府组织的近百名村民,从山间小路攀绝壁、穿密林、趟泥浆,用绳索和背篓,爬行十余里将发电机、菜、米送到了井场上,通红的火焰,映红这些浑身泥水、手上划了一道道血口子,却仍然露出纯朴笑容的村民的脸,也映红了抢险员工眼中的泪光。
建南人对石油人的援助,从1969年勘探队伍进驻建南到红星大开发,半个世纪从来没有断绝过。初到建南,穷困的山沟没有旅店,好客的建南人将利川五中的房屋清扫干净,让江汉人有了栖身之处,并在这儿建起了建南气矿的前身“八一○工地”。为了解决会战员工的吃菜难题,当地组织村民种菜保供,至今仍有“蔬菜村”的建制。
建南的老百姓和当地政府认定了一个理,江汉人来建南找气是为国家争气,更是为当地谋福利。1970年10月,建3井喜获5万立方米工业气流,建南镇政府送来了大肥猪庆功祝贺,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建南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张育昭说,当地土地山林珍稀,80年代分田到户时,地方政府对老百姓提出了一个要求:不遗余力地支持天然气发展。每当新建站点征地、有管线要经过山林和耕地时,村民们将好不容易成活的黄连、果木挖出移走,让工期如期进行。
采气工晏梅记得,2008年雪灾时道路断绝,她和同事被困守在南高点片区海拔1400多米的建61井,断水断电断粮之际,同样被困在山上的村民将自己为数不多的蔬菜、肉送到站上,一直熬到救援人员到达。
半个多世纪以来,建南镇、利川市和恩施州乃至重庆市,对采气人的关怀始终没有断线,在土地征用、工农关系、改善交通、养路费减免、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了无私的援助。建立了州、市、镇三级沟通机制、清单化对接,定期现场办公。红星区块全面开发产气量骤增净化站急需扩建,建南镇派专人去省里跑手续、要政策,确保工程在最短时间落实到位,支持气田建设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为全力推进红星上产,地方政府专门为扩建中的净化站新建一条沿河公路,大型车辆、设备可以畅通无阻直达工地,错车难、后视镜几乎碰到老乡院墙的困窘一去不返。
好朋友有来有往,采气人同样用满腔热忱回报建南乡亲。采气一厂一半的气量留在了利川,为冬季保供、工农生产添砖加瓦;捐建的黄金村小学大桥,让孩子们出行更加安全;在建南构造北高点香溪统发现盐卤资源,援助县城建成年产万吨的盐厂,解决了恩施近三百万人民吃盐难题;团委副书记黄为祥为了营救被洪水围困的土家族村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崖畔上的山丹丹红了55年,建南当地人和采气人早已经融为一体。当地村民把油二代、油三代称为“咱们的娃儿”,把气矿称为“咱们的采气厂”。

涪气源自建南“生”

2012年11月,小雪节气刚过,一封捷报、一份军令,乘着凛烈的西风,一前一后翻山越岭相继抵达建南。

捷报是涪陵焦石坝出“大气”了,11月28日,焦页1HF井放喷测试,获日产20.3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江汉人盼了半个世纪的大气田就这样出现了。
军令是要求采气一厂迅速组建精干队伍驰援焦石坝,作为江汉油田唯一的采气单位他们责无旁贷。然而,采气一厂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1969年组建采气15团开始,4500多名参战将士员工家属历经半个世纪的整编重组划转离退,技术人员和一线采气人员仅余300余人。“我们等了这么多年,油田等了这么多年,不就盼着这一天吗?”建南采气人第一次整装会战就此拉开帷幕。
好巧,正好是108将。
养兵四十年,今日剑出鞘。陈善华、孙建兵……这支精锐的气田拓荒人,迅速进驻焦石坝。
采气一厂副总经济师、组织人事部主任谢龙强回忆初上涪陵时的景象,当时,为了抢投抢建衔接异常紧密,钻井队才撤他们就马上进驻,直接将山壁硬生生凿开一块的井场上,到处是烂泥、石头和野草,他们要一点一点从头干起。从第一口井开始,扛着铁锹接井成为惯例,不仅仅是为了铲除讨厌的杂草、平整井场,更是为了方便之后就地掩埋,因为井场上连厕所都没有。谢龙强依然记得,此时正值焦石坝最冷的节气,透骨的山风吹过无遮无挡的井场,气井生产初期压力不稳定,员工穿着大衣蹲在分离器旁边,身上落了薄薄一层雪。
2013年1月9日,涪陵焦石坝焦页1井,陈善华平稳地打开阀门,净化后的天然气顺着管道喷涌而出,涪陵页岩气开始商业外输,实现了气田当年开发、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等涪陵公司接手平台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井场平整、标识规范、制度齐全、运转良好的标准化井场。建南采气人像告别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平台清理干净,毅然奔向了下一个井场。如今,这个平台已经成为涪陵气田标志“景点”。
12年的时间,建南采气人在涪陵建起了第一个平台、第一个脱水站、第一个CNG充装站,开了第一口井,制定了第一部采气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采气、集输、脱水操作规程,培养了500余名采气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让气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带活了包括装备制造、工程技术在内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产业链,闯出了一条足以改变国家能源格局的大道,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史册上,建南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没有采气一厂无私的援助,涪陵气田绝不可能以这样的速度建成。”十二年援建涪陵,来时是不惑之年的精壮汉子,离开时已是两鬓斑白。“井是我们一口一口管出来的,人是我们一个一个带出来的,真舍不得啊!”说起涪陵,谢龙强的眼睛里亮晶晶的。
事了拂衣去,2023年,油田在红星地区找气获得重大突破,建南采气人分批回到“故乡”奔赴红星、兴隆新战场,将一个颇具规模的气田留在了焦石坝。
幸好,乡音无改,故乡依旧,山花灿烂,红星气田好景无限。

一腔孤勇戍建南

2012年11月28日,放喷的火焰映红了焦石坝的天空,沉睡亿万年的页岩气田就此浮出水面。

因为有了建南,江汉绝处逢生。建南气田虽小,却有完备的技术力量、操作员工、规范制度和50多年累积下来的勘探开发和管理经验。与有胜利油田、长庆油田作为依托后盾的清河采油厂、坪北经理部相比,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建南采气人象一个戍守孤城的卒子,在深山中守着为数不多的气井,守候着漫长的岁月,等待着冲锋的号角。
这一守,就是55年,三代人。
1969年建南会战拉开帷幕,2000多员工和2500多名军人组建的15团,以风箱坝为基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三年时间打下了30余口气井,揭开了开发建南的序幕。然而,随着能源部署的变化,钻井工作全部停止、没有开发规划,建南进入了最为艰难的“守摊子”时期,仅靠原探井和简易的集输装置采点气,低价供给当地的工厂。尤其是80年代下海大潮汹涌而至,让坚守变得格外艰难。
1983年以前的建南,没有一栋正规的员工住宅,员工家属们住在沿着建南河搭建的席棚房、活动板房里,甚至是住在从河里捞起的石块叠成的简易房里,要么借住在老乡家的牛棚猪圈里,发生过数起落石击穿屋顶和火灾事件。年年不期而至的山洪经常冲毁路面,交通断绝,员工们背着干粮,干起了修路工。边远井队的员工自己背水、背菜、背柴,在没有娱乐的山头上守着气井,寂寞了就对着山谷吼上一嗓子。张景一记得,有一年过年时地方政府支援了一批腌肉,员工都大喜过望,把一个猪蹄剁成几块省着吃。
此时,员工队伍也不断被抽调外地参加建设,到1982年底,在册员工人数从3250多人逐步减至815人。他们到处揽活,为附近厂矿吊装大件、打盐井、拉运化肥和磷矿石。为了增加收入,自行研究技术设备建起了炭黑厂,一口气把“腾龙牌”炭黑干成了“省优”“部优”。他们在镇上开诊所、小卖部、小食店,还办起了加油站、副食品厂、养鸡场、酿酒作坊,不仅增加了收入,还生产出了让建南子弟至今念念不忘的饼干、面包、糖果。
建南采气人的韧性与狠劲,让世代与大山为伴的老百姓也惊叹不已。艰难求生之余,他们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采气主业。在钻井队留下的没有水电、门窗变形、四处透风的简易石块房中,他们吃着自己做的饭,喝着山涧水,在没电视、没讯号、没娱乐的环境下用马灯照明、养狗为伴、坚持巡检。这些井组,被形容为“老山前线的猫儿洞”,涌现出为抢救建南勘探开发地质资料牺牲的陈盛孝等一批先模人物。
环境再艰难,采气一厂也始终保留了一支50余人的地质队伍,最大限度保证他们的生活所需和工资发放,也因此对建南区块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为建南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建万管线铺设外销通道打开,中石化重启建南周边勘探,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的建南人迎来了新一轮勘探开发会战的春天。
那段最为艰难的守护岁月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们却永远不会消逝,而是变成建南采气人骨子里的精气神薪火相传,多次打破钻井纪录,发现国内首个生物礁气藏、拉车上山、抬船过河成为建南人独有的骄傲。时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牟书令到建南检查时说:“你们坚持勘探,在鄂西打下了一个桩,占住了地盘,这就了不得。”
正是建南采气人的三代戍边,作为“桥头堡”守住了鄂西渝东20000平方千米的资源登记区块,使得江汉的向西发展有了得以用武的战场,为拿下涪陵气田、进军焦石坝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技术支持。

今天,建南人又杀了个回马枪,在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红星区块获得突破,让老一辈建南人为之欣喜。
今天,江汉油田油气当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在大山深处坚守的建南采气人可以自豪地说:“建南人,不负江汉,不负使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