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PVC树脂老化白度的研究与实践
提高PVC树脂老化白度的研究与实践
湖北宜化集团在PVC树脂生产过程中遇到了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在下游加工时容易变色。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产品老化白度不稳定,波动范围在70%~83%之间,且整体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针对树脂的老化白度、热稳定性、吸油率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攻关。
1 分析研究
PVC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温度条件下,会释放出不同数量级的氯化氢气体。当PVC分子链分解出氯化氢后,其内在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颜色变化。通过跟踪不同批次样品的热老化白度(即PVC树脂在加热过程后的亮度),可以找出老化白度较差的批次,并与优良批次进行对比,进而研究工艺配方和设备操作条件与老化白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针对性调整。同时,还需要关注吸油率、热稳定时间和黏度等指标。
1.1 实验原理
PVC树脂在高温下会发生分解反应,表现出热稳定性差、吸油率低和老化白度下降的特点。不同样品在相同受热条件下得到的白度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它们耐热性的不同。因此,采用可恒温的热烘箱,在规定条件下对试样进行加热处理,并测定其白度,所得结果可用于指导聚合反应的控制。
1.2 实验步骤
1.2.1 试料的制备
准备多批次、多时间段、多种配方条件下的样品,时间跨度为3个月,每2~3天取1个批次样。每个样品取当天每个运行班次的综合样,保存在干燥箱内并密封,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样品的受热温度设定为160~161℃,时间为10分钟。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在干燥的环境条件下,称取约12克PVC样品,均匀放置在样品瓶内,并盖好瓶塞,避免剧烈摇动。
- 将烘箱预热升温至160℃,然后快速将样品放入转盘上,确保样品瓶上表面与温度计保持1~2厘米的距离。关闭烘箱门的同时启动转盘,并密切监控箱内温度。整个过程中,烘箱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应控制在5℃以内,升温时间应在2~3分钟内达到设定温度。
- 均匀升温后,观察升温速度。当判断距离设定温度只有5~8秒时,停止受热托盘,做好个人防护,取出样品瓶。及时将样品瓶中的结块部分搅动成粉末状,过筛后密封待用。
1.2.2 老化白度的测定
- 将烘好的样品放入样品池中,确保样品超过池框表面。使用专用玻璃板压实样品,用试剂尺清除周边多余的样品,使样品表面平整无凸凹或斑痕。
- 将样品池放入专用测试台,开始进行老化白度测定,精度要求达到0.1%。对样品进行调向,水平转动90度后,用相同方式再次测定老化白度。连续测试3次,如果两次测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2.0%,需要重新测定。如果误差在范围内,则取3次分析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表1 老化白度分析结果 %
从表1可以看出,老化白度普遍不高,特别是B仓的老化白度没有达到79%的指标,且波动较大。部分样品的老化白度仅70%,这是导致加工产品色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每个样品还需要同步进行热稳定时间和吸油率的分析,作为辅助指标,指导后续的调整工作。
2 原因分析
2.1 单体中乙炔与铁
由于转化系统设备原因,出现过多次转化器泄漏,导致转化副反应急剧增加。精馏单体中乙炔含量超标,高时达到10~20毫克/千克。设备泄漏还导致精单体中铁含量超标。乙炔含有л键,氢原子活泼,可以与游离基加成,也可以发生氢原子转移反应。乙炔与引发剂游离基、单体游离基或链游离基发生链转移反应的速率比单体高,但产生的游离基活性较低。这使得聚合反应时,聚合度会较正常低,严重时会发生树脂转型,聚合反应速度也会变慢,需要降低反应温度以避免树脂转型事故。
铁离子可以催化反应,在链增长反应中产生含烯丙基氯(或乙炔基)的PVC大分子链节,导致PVC产品的热稳定性变差。铁离子还会延长聚合诱导期,减慢反应速率,降低产品的热稳定性。
2.2 单体中高沸物
转化和精馏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副产物,如1.1-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烯、丙烯、丁二炔、偏二氯乙烯、三氯乙烷等。这些有机物会导致聚合反应发生多重岐链,降低PVC稳定性。特别是乙醛,它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与氯乙烯气体发生聚合反应。
2.3 纯水
纯水必须达到三级脱盐水标准。如果纯水质量不达标,如含氧量高、硬度高、氯根含量高或电导率高等,都会直接影响产品树脂的质量。例如,硬度过高会影响产品的电绝缘性能和热稳定性;氯根含量过高会影响聚乙烯醇分散体系,使颗粒变粗,影响产品的颗粒形态。
2.4 pH值
聚合反应的pH值主要依靠配方中的缓冲剂来调节。如果配方不当,形成较低的pH反应值,会对聚合釜中的明胶产生破坏作用。较高或较低的pH值都会引起聚乙烯醇的部分醇解,影响分散效果及颗粒形态,导致分散体系失控,轻则产生粗料、透明料,重则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失控的pH体系还会影响引发剂的分解速率。
2.5 氧
聚合反应水中的氧会促进鱼眼的生成。氧是聚合反应的阻聚剂,氯乙烯单体易吸收氧生成平均聚合度低的氯乙烯过氧化物。过低聚合度的过氧化物极易引发单体聚合,使大分子中存在该过氧化物链段,并且有较低的分解温度。这些不稳定的支链在一定条件下易分解为氯化氢、甲醛和一氧化碳,降低反应介质的pH值,进而引起分散体系失控,聚合出不稳定的多支链的聚合物。因此,这种过氧化物的存在会使PVC的热稳定性显著变差,产品容易变色。
2.6 操作温度
PVC树脂在汽提塔或干燥气流塔停留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树脂变色。
2.7 聚合转化率
聚合反应转化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以80%~85%为佳,现在的大型聚合也有达85%~90%为佳。过高的转化率,会在原本稳定的长链上生成支链,且在反应后期,会随着时间延长,支链越多。从而影响树脂的热稳定性,导致老化白度不合格。
2.8 热稳定终止剂
热稳定终止剂的整体要求是终止反应速度要快而稳定,且用量要少。如果终止聚合反应不完全或终止速度过慢都会发生歧化反应,都会使PVC热稳定性下降,严重时还会形成粗料等,使PVC老化白度下降。
3 改进措施
- 保证加入釜内单体质量受控
- 引单体时严禁边下料边引单体,必须引排水合格且有分析结果的单体。
- 每釜加料前必须对TK-3B、TK-8B进行彻底排水,测各槽的污水pH值≥7,方可进行加料(记录在攻关表上)。
- 保证加入釜内的脱盐水质量受控
- 每周三取样分析单体槽铁含量:w(Fe)≤1毫克/千克,并测冷热脱盐水pH值(指标6~8)。
- 分析脱盐水中溶解氧含量:w(Fe)≤8毫克/千克。
- 保证系统含氧合格
- CN-2F放空氧含量:w(O2)≤1.0%。
- 聚合釜开车过程中置换合格,CN-2F加强放空,关注单体槽温度与单体槽压力是否相符。
- 过程生产质量监控
- 聚合反应前期温度不超过设定反应温度1.0℃。
- 控制好聚合釜转化率
- 聚合釜反应结束后,最长继续反应时间≤10分钟。
- 控制好汽提塔温度
- 通过调整分散剂配比及水油比,提高树脂吸油率(目标≥21%),从而减少汽提塔蒸汽用量:(目标≤4.2吨/小时),降低汽提塔中温(目标≤109℃)。
- 控制好干燥温度
- 干燥老系统气流塔、旋流塔出口温度≤75℃(加热器更换后温度≤72℃),干燥新系统气流塔出口温度≤68℃。
- 保证终止剂加入量
- 终止剂加入时间2分钟,加入量65~70千克,聚合温度下降后才能进行泄料。
- 控制浆料在系统的停留时间
- 汽提塔压差控制在15~20千帕,干燥浆料槽液位控制≤5%,TK-1G泄料前液位控制≤35%。
添加热稳定剂液体锌增加PVC树脂的老化白度。
调整分散剂配方,改三元分散体系为四元体系,增加二次分散剂,减少一次分散剂用量。
4 效果
通过以上调整,PVC现在老化白度已稳定达到82%以上,特种定向树脂吸油率在22%以上,热稳定时间达到600秒,黏度在110~113之间,优等品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