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传承传统礼乐文化
守正创新,传承传统礼乐文化
无论是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还是此次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都能见到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的身影。当海内外宾朋震撼于孔子故里圣城曲阜儒家文化的圣境中时,也往往会被箫韶乐团那古色古香的袅袅余音所沉醉。而这荡气回肠的中华礼乐背后,是箫韶乐团艺术总监李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痴迷。
痴迷文化:师从“雅乐第一人”
见到李科的时候,这几天他正忙得“脚不沾地”。盛大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办期间,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原创曲目《诗经·小雅·由仪》《大道之行》等经典曲目,不仅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报道,也引发了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追捧。
而在这场气势恢宏的“盛世礼乐”背后,离不开李科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的“传承”,从乐谱、乐器、服装再到演员的仪态等,要想把千百年来只是流传于纸面上的这幅礼乐篇章再现于世人面前,谈何容易?
但凭借着对传统礼乐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成立短短一年时间的箫韶乐团,接连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文化节,以及此次“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频频亮相,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言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前夕,趁着彩排的间隙,李科难得有了一会空闲。作为箫韶乐团的艺术总监,他对与传统礼乐有关的典籍、知识可以说了如指掌,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很难让人想到他居然是个“95后”小伙子。“别看我年纪不大,但早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着手组建礼乐社团。”大学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李科,因为从小音乐底子扎实,又对传统文化十分痴迷,便受到学校的委托,前往台湾南华大学,师从我国有着“雅乐第一人”美誉的周纯一教授,拜他门下系统的学习中华传统礼乐知识。
组建乐团:挖掘传承礼乐文化
李科回忆,当时的初衷是学成归来后,在曲阜师范大学组建属于高校自己的礼乐社团,“母校曲阜师范大学就坐落于孔子故里, 在礼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上,理应走在国内前列。”在南华大学学习一年半后,2017年,回到母校的李科牵头组建了曲阜师大的雅乐团,经过对礼乐乐谱、传统乐器、礼乐服饰漫长的研究与复原,雅乐团成为了曲阜师大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金字招牌”,在多次重大活动中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并广受赞誉。
也正因为有了实践经历,毕业后的李科很快便收到了恩师周纯一的“橄榄枝”。彼时,周纯一在北京建立了一所礼乐研究机构,专心致力于系统性地挖掘、复原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深受恩师精神所感染的李科,取消了自己的考研计划,投身于恩师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礼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当中。
2019年,李科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天南海北为全国各地的文庙(孔庙)、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景区打造形形色色的礼乐团队。”在来到曲阜孔子博物馆之前,李科坦言,国内当时成建制的礼乐团队,有差不多70%是由他主导或参与建设的。
恩师周纯一曾不断向李科传递一种观念,那就是复兴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要从他这一代开始。所以当孔子博物馆的负责人找到他,表示想要在孔子故里曲阜打造一支传统礼乐团队的时候,已经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李科,毫不犹豫地把家搬到了曲阜,“在曲阜从事传统礼乐的挖掘和传承,便犹如追寻至圣先师孔子的轨迹一般,这对我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票难求:欢迎有志之士加入
2022年,李科成为了孔子博物馆的一员,并在后来牵头组建了箫韶乐团。在这里,孔子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让他有种“如鱼得水”的兴奋,包括孔子世家文书档案、古籍图书,还有大量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都无疑成为他组建乐团、挖掘礼乐文化、重现雅乐盛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素材和资源。
得益于曲阜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之李科数年如一日的坚守,箫韶乐团自成立之初就备受关注,在多个重大节庆活动中频频亮相,华美的服饰、悠扬的雅乐、精致的乐器,每一个细节都让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一般,倾听着、观赏着、品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篇华章。
现如今,孔子博物馆的箫韶乐团有演职人员18人,复仿古乐器50余件。箫韶雅乐表演包含打击、吹奏、弹拨、演唱以及舞蹈等多种形式,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从事礼乐文化研究复原展陈以及表演的团队。每逢节假日、寒暑假等时段,箫韶乐团的演出门票可以说一票难求,乐团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追捧。
每当这种时候,李科也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复兴中华传统礼乐“奔走”,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愿意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携手挖掘、修复与传承中华传统礼乐,也让这份事业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用一生的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礼乐事业,直到自己干不动的那天。”李科坚定地说。
李科与乐团合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