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军事对决:火器与骑射的较量
明末军事对决:火器与骑射的较量
在明末时期,明朝与后金(清朝前身)在军事武器和战术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本文从火器与骑射的角度,分析了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劣势,并探讨了后勤、兵力、武器效能等因素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先说结论观点:禁武乃至对火器的迷信,让明朝没有了两宋那样的乡兵弓箭社民间弓弩传统。黑火药时代的火器制造特点是稍微有点保管不当或者偷工减料火器威力就会出现极大问题。明朝同一时期,欧洲的火绳枪同样命中率低下,容易炸膛。在技术不过关,硬弓传统丢失的时代背景下,强行换装火器作为主火力的明军,被骑射起家机动力强悍的八旗打崩是常有的事。事实上,明军在朝鲜击溃同样配备火器的日军也是靠着强大的冲击骑兵与火炮优势,可惜明没有吸取日军教训,拿对付日军的经验对付满清,萨尔浒的悲剧不可避免。这个时代,依旧骑兵为王,无论是冲击还是骑射。(蒙古被分化成一个个小部落被各个击破收买;女真一开始也是被分化,后来历史进程整合,廉价优质的马匹+强悍野蛮的兵员素质+实战骑射传统+铁资源优质且丰富=当时东北亚最强悍T0级别的野战军)
辽东战场的后勤困境
在没有铁路、公路和安全海运航道的时代,远程运输要不靠投入大量的人力畜力,要么靠河运。辽东偏偏是一个处于河运网以外的地区,陆路通道也只有狭窄而不便通行的辽西走廊。至于海运,昂贵且非常不安全。渤海近海是一个不稳定的海区,风险甚至超过大洋。
这就决定了明朝向辽东的运输成本特别高昂。辽饷在520万两的时代,海运费一项就占到了130万两,这520万两却只够在辽东前线维持6-7万常备军和 1万多马匹。
兵力与马匹的限制
如松锦之战,明军投入兵力如果超过限度(兵员6-7万,马匹1万),后勤就无法长期维持。只能寻求极为冒险的短期决战,否则部队将会因后勤供应困难而哗变崩溃。而后金是个拥有10万以上兵力的强悍集团,而且这个集团半数以上是骑兵。后金利用蒙古东部和辽东北部的巨大草场,可以获得足够廉价的马料与优质战马。除了奴隶劳动和入关劫掠以外,朝鲜的粮食供应对后金也极为重要。
先不谈兵员素质,明军无论是总兵力还是骑兵数量,都是远远不足的。
武器效能的对比
从武器角度来说,明末是一个火器极为发达的时代,但其发展程度远远没有达到能取代传统兵器的程度。射击速度只有每分钟1-2发的火绳枪,效能远远不如2-4秒就能发出一箭的弓,更不用提还不如火绳却被大量装备的三眼火铳。换句话说,火绳枪打出一发的时间内,弓箭可以放出10-15箭。也就是说,弓箭的火力强度是火绳枪的10-15倍。
在那个时代,熟练的硬弓骑射手等于高速射击的机关枪或者冲锋枪。明军一是骑兵规模太小,二是禁武导致传统弓弩技艺丢失,三是步弓远远不如骑射弓。
步弓的使用方法,是选择在中远程距离。这是因为步兵移动速度慢,需要预留足够的距离来对付冲过来的敌人。唐代就明文规定,一旦敌人逼近30米左右,步弓手就应该放弃射击,改用冷兵器迎战。
而骑射一般选择在10米左右的激进距离。因为骑兵速度快,既可以快速逼近对手速射,也可以快速摆脱对手,10米这个距离,又正好可以避开长兵器的攻击。近距离射击的优势是很大的,一方面射击精度很高,一方面破甲效率也高。而且骑兵有快速机动的优势,很容易在局部形成更高的兵力密度与火力(弓箭)覆盖。相比之下,明军步弓的中远距离射击,一方面命中率较低,另一方面破甲效能也低。(远距离射箭,很难击穿破甲,无论磅数多大。近距离破甲则轻松很多,足够近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射击无甲防护的面门和手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是面门中箭身亡。)
明军想在中远距离获得较高的破甲效力,就只能采用射击速度很慢的火器(如火绳枪和火炮)。
这样的话,清弓箭本身的射速优势+骑兵近战速射+高机动的兵力集中优势,完全可以造成清军在局部对明军几十倍甚至百倍的火力压制优势。这也就造成了清军野战无敌的状态。萨尔浒最先投入战斗的明军精锐,一部遭遇战即被歼灭,一部列阵对敌半天时间被歼灭,都是源于此。(这些精锐可是入朝对日作战的部队,实打实的精锐)
在野战无法对抗的状态下,明军只能依托堡垒来抵御清军。但堡垒战术的劣势在于,容易造成兵力分散(部队被分布在彼此距离很远的堡垒),这便造成了容易遭受围困。对于后勤供应本就困难的明军辽东来说,被围困在城堡里,困境只会更大(辽沈战役时期国军困境)。
所以,野战能力是战场局势的基础保障,被碾压的一方丧失主动权被分割包围逐步蚕食是明清战争时期明无奈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