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最早的孙中山纪念建筑-江门市中山纪念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最早的孙中山纪念建筑-江门市中山纪念堂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eyondvision.cn/show/871.html

江门市中山纪念堂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而建,1927年动工,1930年元旦落成,是全国最早落成的中山纪念堂之一。这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变迁,从日寇的涂炭到解放后的新生,如今已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7月,南京的孙中山古迹专题摄影师冯方宇老师来了,相谈甚欢,就一起去江门市蓬江区的中山纪念堂进行参观拍摄。

江门市中山纪念堂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于1927年兴建,1930年元旦落成,经历了日寇的涂炭和解放的新生,解放后进行了四次修葺,2010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堂位于范罗冈山上,虽然范罗冈相对高度仅得17.5米,然而却是周围数里最高的山峰,正对民国时的商业中心常安路,旺中取静,又或因范罗冈村富有革命传统之故,所以选取了范罗冈山辟建为中山公园。

可以看到,范罗冈上的中山纪念堂面向老城区,背向新城区,小山岗如同新旧分界线。

孙中山先生生前曾几度进出江门从事革命活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由陈少白陪同,从香港来到江门,然后前往外海茶庵寺,会晤了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的慧真和尚。经孙中山晓以革命大义,慧真和尚同意加入兴中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2月18日,孙中山第二次来到江门,经慧真和尚介绍,会晤美国侨领、爱国商人、铁路工程师陈宜禧,面谈入会事宜。

1911年11月16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黄明堂、黄梓等2000多人在江门举行辛亥武装起义,同日占领江门。11月19日,黄明堂率600多名起义军进攻会城,迫使新会县知县朱纮反正,脱离清政府,归顺革命军。这次起义,是孙中山组织的十多次武装起义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

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全国各地的民众发起各种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各种纪念性建筑陆续建成。

江门作为中山先生曾经到访过的地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也发起了中山纪念堂的筹建倡议。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师长香翰屏组织建立中山公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建筑中山纪念堂及中山图书馆,并由工务局绘就图纸。

次年,新任江门市长严博球为建筑纪念堂制定筹款办法,发动华侨和江门商会筹资兴建,当年七月动工,民国十九年(1930)元旦落成,成为全国最早落成的中山纪念堂之一,比曾号称第一的广西梧州中山纪念堂(1930年10月)还早数月。

据2005年的“羊城晚报”记载,首个中山纪念堂其实是位于梅州市大埔县的三河坝中山纪念堂,建成时间是1929年。而我们熟知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则是1931年建成。

然而令中山纪念堂蒙尘的是,1939年3月3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江门,随即在蓬江酒店设立日本南支那派遣军重久旅团司令部。日军在山上修筑工事,设置炮台和机枪阵地。

1951年江门设市,市政府拨出专款对中山公园进行修建,炸毁、铲平了日军的炮台和工事,对中山纪念堂进行内部整修,把门口香翰屏书写的匾额摘下,挂上由书法家黄兆纪书写的中山纪念堂匾额。此后,中山纪念堂便成了江门市委、市府召开会议的专用会堂。江门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便是在这里召开的。

2012年5月28日,在江门中山纪念堂前隆重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2020年3月19日上午,江门市蓬江区博物馆在中山纪念堂揭牌成立。

据记载,中山纪念堂坐北向南,主体略呈长方形,长38米,宽25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为砖、木和钢桁架混合结构。纪念堂建筑中西结合,红墙蓝瓦,堂门为凸出的六角形门亭,使用四根爱奥尼克式罗马柱承托,采用北欧建筑风格,通体涂刷明黄色,典雅壮观。

1950年重修后改为钢筋水泥结构。

纪念堂前的孙中山先生像,是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敬立的。铜像表现了中山先生目光如炬,一手拿帽,一手托着大衣大步前进的形象。八边形底座各面刻有总理遗嘱、“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先生对国民的教诲。

注意看孙先生塑像是面朝左方的,也许作者想用此表达孙先生的政治倾向。

孙先生生前有“联俄联共,辅助工农”三大政策,逝世后太太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等一众国民党左派元老一直遵从此政策,解放后组建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纪念堂内部为剧院设计,有放映室、舞台、化妆间和观众席。舞台后墙绘有青天白日徽标及总理遗嘱,两侧书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嘱托。观众席共有两层,二层观众席较窄小,设置在东、西、南三面。


室内展馆以展板形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和江门市的诞生发展。

江门旧称四邑,包含了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后又增加了鹤山,所以又称为五邑。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来自江门地区的530多万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侨胞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素有“中国侨都”美誉。

元至正后期至明洪武初年(约1360-1370年),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门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贸墟集,称江门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议定,江门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立海关,时称江门埠。

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式建市。

中山纪念堂建成后,受战火洗礼,破坏严重。在2009年的维修中,江门市政府斥资450万元对中山纪念堂进行全面维修。包括对局部外墙砼柱、墙基、柱基进行了加固处理,并重修了二层走廊砼梁、板和瓦面,翻新了清水墙等,铺设了地板砖,将土瓦更换成琉璃瓦,恢复彩色玻璃、天花板和水电线路等,使得纪念堂重新恢复初建时的光彩。


左边柱子上圆形标志写着:“博爱-广东民革党员之家”。


在纪念堂的左边,还有一座“去思亭”,纪念筹款兴建中山纪念堂的江门市市长严博球。

1929年底,严博球市长行将卸任,为纪念他筑路有功,人们用筑路余款3000多元,委托会城建筑师龚容汉设计,在纪念堂的左侧兴建了一座“去思亭”。

去思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5米,面积25平方米,重檐攒尖顶,担角上翘,绿琉璃瓦顶,亭顶于以绿琉璃宝珠,亭顶用4根花岗石圆柱支撑。亭内原立有一座严博球的立像和刻有建亭始末的石碑,可惜如今已无踪影。

曾经建有日寇炮台的位置,如今成为市民的娱乐和遛娃的地方,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中山纪念堂如今修葺一新,周围古木参天,歇息游玩的人们欢声笑语,国力强盛不再有硝烟战火,足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在天之灵。

摄影、文字搜集编写:丘劲锋@BeyondVision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