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分钟,教你掌握打算盘的方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分钟,教你掌握打算盘的方法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6241482_121107011

小伙伴们今年过年
发了多少压岁钱出去呀?

算盘,这老古董
曾经可是算账界的“顶流”
噼里啪啦几下账目就明明白白
这是什么原理呢?
宋元时期,算盘逐渐盛行,明代中期,珠算完全替代了筹算,珠算理论日渐系统成熟,计算方式完成了从筹算到珠算的转变。明代后期,欧洲笔算和纳皮尔筹算等西方数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逐渐打破珠算一统天下的格局。
算盘的发明,是中国传统算术的一个革命,这种算术方法在民众中迅速普及,出现了大量歌诀。以算盘为工具的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08年珠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联合国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世界级非遗的项目。




当我们使用算盘进行计算时,可将算盘平放在桌上,上下拨动算珠,当1颗算珠向横梁靠近时,意味着记了1个数,就二五珠算盘而言,上半部分每颗珠子代表“5”,下半部分每颗珠子代表“1”。每个档位从右往左代表一个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当所有算珠都处在最下方时,代表0,向上拨一珠表示增加1,达到10时,表示有进位,应向高一位拨珠加1,并将原位的算珠拨成0。根据一定的珠算口诀,可进行算术运算。
使用算盘计算,实际上是将复杂计算进行分解,通过上下推拨算珠,代替人脑记录简单计算的结果,口诀的不断变化,就是不断擦写、存储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最后将其汇总成复杂计算的答案。
算盘拨打指法:上珠主要使用食指上下拨打;下珠用拇指向上推打食指向下拨打;拨珠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三个手指的分工是这样的:
◉拇指:专门用于下珠的拨上,这个指法在口诀中叫做“上”;
◉食指:专门用于下珠的拨去,这个指法在口诀中叫“去”;
◉中指:专门用于上珠的拨下和拨去,拨下时在口诀中叫做“下”,拨去时在口诀中也叫做“去”;
◉当在拨珠的时候,小指和第四指最好向掌心弯曲,免得在拨珠时带动其他算珠,使计算发生错误。




筹算乘除简捷算法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各种歌诀的出现,使布算可以简化在一行内完成,用手摆弄算筹的速度逐渐跟不上口念算诀的速度,珠算和算盘应运而生。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到了宋代,在各种乘除简捷算法和归除法等算法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今式珠算在民间广泛使用。

◉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末端,赵太丞药铺柜台上绘有一个十五档算盘。
◉河北巨鹿故城三明寺遗址发掘出土1枚木质算盘珠,年代为北宋大观二年(1108)。

◉南宋刘松年绘《茗园赌市图》中亦有算盘图像。宋末元初刘因作《算盘诗》有:“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以珠算讽刺好财盘算之人。宋末元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提到“算盘珠拨之则动”之语。




数学的大众化、实用化是元明以来中国传统数学的主流特征。珠算在明代得以全面应用并普及,取代筹算成为主要的计算方法。明代涉及珠算的著作有很多,如吴敬的《九章比类算法大全》、王文素《算学宝鉴》、徐心鲁的《盘珠算法》、柯尚迁《数学通轨》、程大位《算法统宗》《算法纂要》、黄龙吟《算法指南》等。其中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全面讲述珠算之法,是珠算的代表作之一,程氏被誉为“中国珠算之父”。明代,珠算各类口诀和简捷算法不断完善发展并被普遍应用,算盘和珠算书还传入了朝鲜、日本、越南和泰国(暹罗)等,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
◉1987年,福建漳浦县卢维祯墓出土一架完整的一五菱珠13档木质算盘,这是我国迄今考古出土最早的算盘。卢氏于明万历间(1573 -1620)在工部、户部任职,接触大量计算,墓中陪葬此算盘。




清代珠算书籍大量出现,尤其是《算法统宗》及其改编本被广泛翻刻。此时珠算算法继续发展,在清末倡导新政之时,珠算进入学堂,1903年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学制中,有5年时间需要学习珠算,称“宜授以珠算,以便将来寻常实业之用”。一些新式的珠算教科书亦随之编制。随着应用的推广,清代珠算算法亦得到发展,特别是对大数字乘除的研究有所进展,“流法”“飞归”“首位挨乘法”等被研究运用。

一把算盘由框、梁、档、珠、底五个主要部分组成。“框”是算盘四周的框架;“梁”,将算盘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档”,穿过梁和框的细杆,固定算珠;“珠”,梁上为“上珠”,上珠代表五,梁下为“下珠”,下珠代表一;“底”,为算盘的底板,固定框使其不变形。




古人常会在算盘上留下款识,如生产或购置时间、使用商号或使用人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算盘的流传历史,反映更多的历史细节。

二五鼓珠19档木算盘
款识年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
长54厘米,宽20厘米,厚3厘米
私人收藏
此算盘背板墨书“康熙庚申年清和月吉日宪徵刘置”,记录一位叫做刘宪徵的雅士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一个好日子购入的算盘。


二五鼓珠17档木算盘
款识年代: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
长50厘米,宽21厘米,厚2厘米
私人收藏
此算盘背板墨书“乾隆五十六年四月八置 赤心从村南买全喜军粮把□贰亩七分七厘”“义和堂 墙背后小巷 民坡地九亩 后地坟四分五厘 墙东卖小庐 军地四亩七分”。明清土地的类型多样,这把算盘上的记事内容正反映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时义和堂附近的用地状况:墙背后是小巷,有九亩民坡地,后面有四分五厘坟地,墙东有小贩和四亩七分军地。


二五鼓珠13档木算盘
款识年代:清嘉庆十一年(1806)
长42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
私人收藏
此算盘背板墨书“太平府王家村史永礼造 双虹书屋谕记 嘉庆丙寅夏六月置”,标明了制造者、使用者、购买时间。

二五鼓珠9档木算盘
款识年代:清咸丰六年(1856)
长28厘米,宽19厘米,厚2厘米
私人收藏
此算盘背板墨书“咸丰六年新正吉日立 裕诚丰号”。商号里配备的算盘主要是帐房先生算账使用,商号款的算盘反映了当时繁茂的商业活动。


二五鼓珠13档木算盘
款识年代:清宣统二年(1910)
长16厘米,宽9厘米,厚1.2厘米
私人收藏
此算盘背板墨书“宣统贰年十月初一日 算盘一架 程守先自剾(kōu)”。程守先于清宣统二年(1910)在自己的算盘上留下笔迹。这把算盘后来流落到一位叫“程和明”的人手上,并用红色记号笔留下了他的签名,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时空交织。
二五鼓珠13档木算盘
款识年代:民国(1912-1949)
长34厘米,宽20厘米,厚2厘米
私人收藏
这把算盘墨书“反对侵略战争 保卫世界和平 掀起建设高潮”,反映了当时的使用者热爱祖国、向往和平的志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