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物物交换”兴起:以物易物 盘活闲置资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物物交换”兴起:以物易物 盘活闲置资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xmtv.cn/xmtv/2024-06-24/303d83faebb21966.html

在厦门,一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兴起——"物物交换"。从咖啡馆到户外市集,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这场以物易物的实践中,不仅让闲置物品重新焕发生机,也传递着环保与可持续的生活理念。

走进集美的这家咖啡馆,店内的"物物交换区"格外醒目,两个货架上摆满了饰品、书籍、玩偶等二手物品。原本要被扔掉的物品,在这里通过交换,又派上了新用场。

"比较多的比如家里摆的玩偶、饰品、衣服都会拿过来换,还有小朋友的玩具之类的,在社区里进行交换活动,让这些东西变废为宝。"一位活动策划者罗夏霏介绍道。

这天,华女士带着几个玩偶来店里进行交换。她说,第一次来店里交换物品是因为好奇,慢慢地,这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她觉得很有意义,还淘到很多外面买不到的宝贝。

"因为我家里娃娃比较多,这个也是刚夹到没多久,把它传递给有需要的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非常环保和低碳,可以让闲置的物品流动起来。"华女士说。

这家咖啡馆今年4月开启"物物交换"活动,受到了很多市民支持。除了周边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他们还在网络上发布活动信息。

"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市民的热情非常高,周边居民都希望我们继续做下去。"罗夏霏说。

循环市集:让闲置物品焕发新生

这样的"物物交换"活动,还延伸到了户外市集。下午四点,鹭江道的循环市集上,陆续有摊主开始整理摊位,不仅有闲置的收纳盒、衣服、猫窝等物品,还有摊主精心制作的扇子、手机壳等手工艺品。

"这些是我女朋友的闲置衣物,还有一个猫窝,把我们不用的东西少用的东西跟别人互换一下,大家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是挺有意义的。"一位摊主康先生说。

另一位摊主黄女士表示,这是她第二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这一次我们都带一些很实用的生活用品,可以带家人一起来参与,有这个机会我觉得挺好的,我妈一来就说她已经认识了隔壁两摊的人了,也让她可以社交一下。"

这样的循环市集已经举办了五期,主办方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市集摊主征集信息,吸引不少人热情参与。在这里,交换的是物品,传递的是绿色低碳理念。

"每个月一次,在摊位上找到自己合适的物品,就不会想要再去买新的物品,减少新物品的购买,这样也算是比较低碳的行为,希望让物品流通起来,物尽其用。"循环市集宣传策划林静敏说。

专家解读:物物交换背后的经济逻辑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物物交换不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更是市民对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实践。这样的二手交易可以减少对新资源的需求,对已生产的物品进行二次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参与二手交易的消费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他们倾向于通过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艺明表示,二手交易平台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前几年基本上网上电商的二手交易的整个资金规模,交易额接近5000亿,参与的人口有2至3亿人,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以接近20%的速度增长,二手交易它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现在年轻人有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是追求性价比,二个是追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面临挑战:如何保障交易质量和规则

低碳环保、高性价比、自带社交属性,二手交易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物品质量难保障、交易规则不明确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存在忧虑。

"怕购买的东西,它本来上面写九成新,但是实际到手可能是五六成新。"一位市民孙女士说。

"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但是大家都还在探索这个道路,因为之前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但是大家的规则或者是制定的标准都还不是特别成熟,所以觉得体验感不是特别好,但是能感觉到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东西交换的时候,还是有意思的,这个事情也是有社交属性在的,可以认识新朋友。"一位游客王女士说。

专家认为,由于二手商品的非标准化特性,交易过程可能存在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诈欺行为等风险,同时监管机构很难像监管新品一样对每一单交易进行核查,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使得买卖双方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艺明建议,要推动二手市场的发展,从国家角度来说,要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对于二手交易的平台要建立一个三方的产品质量,检测评级的标准,也要建立买卖双方的信用评级的体系,这方面完善以后,对于二手交易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