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彬彬:流动性——从大行负债压力看CD变化
孙彬彬:流动性——从大行负债压力看CD变化
近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持续紧张,同业存单(CD)利率显著调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从大行负债压力的角度,探讨了CD利率变化的原因及未来市场走势。
资金面分析
当前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一个显著特征是大行净融出持续维持低位。数据显示,银行日均净融出环比下降0.26万亿元至1.18万亿元,其中大行日均净融出上升0.01万亿元至1.45万亿元。而非银机构方面,货基日均净融出上升0.10万亿元至2.69万亿元,理财日均净融出上升0.02万亿元至0.21万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CD发行利率显著回升。特别是春节后,国有行各期限存单发行利率上行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幅度均超20bp。
CD到期收益率也回升至高位,1月初以来AAA级CD利率回升幅度均超40bp,其中短端回升幅度更大,1M回升约54bp。
利率倒挂现象
进一步来看,CD利率与MLF利率和10Y国债利率基本倒挂。对比MLF利率,当前1M、3M、6M期CD利率已经升至MLF利率(2.0%)上方,9M、1Y也逼近MLF利率;对比10Y国债利率,CD利率也已经处于10Y国债利率上方,其中1年期CD利率高于10Y国债利率约24bp。
原因分析
CD诸多“倒挂”与大行缺负债,根源在央行。2019年以来,CD与MLF利率接近甚至倒挂,原因主要是央行阶段性转向收紧、非银负债端不稳、预期扰动等。但对于CD与10年国债利率,是2019年以来首次全面倒挂。
结合银行负债,央行投放边际收敛,叠加规范同业存款后大行缺负债,是造成大行负债端压力持续增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大行CD供给显著上升。因此,国有行加大CD发行力度、通过市场化方式补充负债,且过程中伴有提价发行现象。此外,大行融出降至季节性低位也证明大行缺负债。
供给压力之下,需求侧还有共振。大行降低融出,甚至赎回资产,会导致负债压力压力进一步向非银负债端传导。一方面,CD本就是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工具,且期限较短,与资金的相关性/替代性较强;另一方面,银行平抑资产负债缺口,同时货基、短债收益与资金利率倒挂,短债基金和货基的局部赎回压力导致CD需求受限;此外,资本利得思维下,CD久期较短,也导致需求弱于长债。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资金最紧的阶段即将过去,但银行负债端压力可能不会很快解除,CD的大行情仍需等待。
风险提示
1、流动性变化超预期:由于机构和央行行为存在不确定性,市场流动性变化可能超预期,导致部分分析结果不适用。
2、货币政策超预期:货币政策是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央行采取超预期的货币政策可能对市场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
3、经济表现超预期:经济如果超预期回升,可能意味着资金放松的必要性降低,可能导致流动性进一步收紧。
(本文作者介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