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止战:唐太宗解决突厥问题,直接促进了唐朝的发展
以战止战:唐太宗解决突厥问题,直接促进了唐朝的发展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息过,秦汉时期有北方匈奴的威胁,隋唐时期则有东、西突厥的威胁,明朝时期又有鞑靼骑兵的威胁。
唐朝建国初期,因北方突厥力量强大而唐朝国力衰微,以至于突厥骑兵经常入侵大唐边疆,唐朝北方尤其是山西一带一直处在不稳定状态。
突厥的统治手段简单而粗暴,高压的政策和强硬的剥削手段使得周边各民族深受其害,唐朝北方边疆的百姓更是如此,不仅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害,甚至连自身的生命都无法保全。
贞观年间,唐太宗不断发展国内经济使得综合国力快速增加,军事力量强大之后便开始以战争的手段解决突厥问题,最终彻底平息了北方的边患。
为平息突厥,李世民推动唐朝经济发展
武德年间,因隋末战争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唐朝当时的户口仅仅只有200多万,“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辟犹少”简单一句话描述了当时的惨状。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称帝,突厥趁唐朝内部政治不稳定、军事实力衰弱突然骑兵来到渭水河畔,李世民不得不倾尽府库中的财货换取突厥人的退兵。
总体来说,唐朝初期不仅经济发展缓慢,就连军事实力也不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唐政权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情况下唐太宗努力发展国内经济,以改变唐朝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
隋末战争严重破坏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产资料,甚至于商品贸易往来都陷入停滞,李世民主动制定各种经济政策恢复生产与发展,土地制度和商品贸易制度皆有所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所带来的经济破坏得以缓慢恢复并持续发展,唐朝国内以及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也得到相应的恢复,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前期战争严重阻碍和破坏了各族百姓生产活动和贸易往来。唐太宗即位后,平定了东、西突厥,主动采取各项经济措施恢复各族安定的生产环境,鼓励生产,帮助各族恢复原有的生产活动,扩增人口数量,改革土地制度,逐步恢复区域间的贸易通道。
而且唐太宗时期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和民族政策的贯彻,为这种经济联系释放了一定的空间,创造了经济生产和交换所需的良好社会环境。
这一时期,唐朝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为唐朝多民族物质需求的满足和唐朝经济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战止战,击溃东突厥的军事力量
从历史上来看,突厥与中原民族的矛盾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原是柔然帝国的蜀国之一,于中原6世纪崛起并击败柔然成为草原强国。
隋文帝执政时期,突厥曾派兵多次入侵隋朝北方边境,在此情况下他采取了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政策,在这样的战略方针下突厥被分化成了两部分:东突厥和西突厥。
突厥内部战乱不断,而隋朝因为政治环境稳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使得突厥民族不得不臣服于隋文帝,称其为“圣人可汗”以属国自居。
然而,随着隋末战争的到来中原大地陷入战乱,此时原本实力相对较弱的突厥再度崛起,尤其是靠近中原大地的东突厥靠着不断劫掠快速发展。
比如,唐高祖就曾借助东突厥的力量平定了北方的刘武周,付出的代价就是向东突厥称臣并纳贡,其余政权因惧怕东突厥也不得不以财货示好,东突厥的势力迎来了顶峰。
可以说唐朝建立后所面对的突厥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突厥,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疆,山西北部的代州、朔州和云州等地更是惨遭屠戮,给唐朝的政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无论是始毕可汗、处罗可汗亦或者是颉利可汗对唐朝的态度皆是“轻蔑”二字,如此才有了突厥大军陈兵渭水河畔的事情,在绝对的军事压力下李世民不得不屈服。
渭水之耻后的几年里,唐太宗不断发展国内经济,短短几年的时间一改唐朝初期的颓废,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有和突厥移交高下的实力,缺少的仅仅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公元626年突厥内部再度发生分歧,颉利可汗拉近与西域胡人的距离却疏远本族人,甚至于为了个人目的在突厥内部施加苛捐重税,各部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实力大损。
同年北方草原遭遇前所未有的暴风雪袭击,原本由多个部落组成的东突厥联盟,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开始瓦掘,东突厥的综合力量急剧下滑,此时太宗皇帝意识到与突厥决战的时刻到了。
当时,他一面派遣使臣拉拢与颉利可汗敌对的突利可汗进一步加剧突厥内部矛盾,同时又不断收拢前来投靠的草原人,以至于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唐长突厥消)。
公元629年春天,李世民以李靖为将派遣大军进攻东突厥颉利可汗,最终在定襄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来,唐朝军队不断攻打颉利可汗部,以至于颉利可汗的精锐力量损失殆尽。
一年后颉利可汗被擒获并带到了长安城,至此东突厥彻底消亡,唐朝北方边境迎来了长期的稳定,唐太宗李世民也洗刷了早年的耻辱。
以战止战,平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
突厥汗国分裂之后,西突厥在龟兹北部的三弥山建立起政权,东部与唐朝的玉门关接壤,西突厥崛起的最大问题就在于限制了丝绸之路的顺畅。
与此同时,西突厥骑兵居高临下经常侵犯唐朝西北部边境,使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解决这一隐患,唐太宗做了两手准备,一手是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吐蕃、吐谷浑维护和平关系,保障唐朝经济的发展。
丝绸之路几乎贯穿整个亚洲大陆,西突厥便横亘在这条贸易要道上,他们经常掠夺途径西域商人的货物,以至于在西突厥的威胁下唐朝西北的贸易几乎停滞。
吐谷浑、吐蕃与唐朝结成政治联盟后,相当于成为了唐朝在北方的一个军事屏障,即可阻挡突厥大军的入侵,唐朝贸易又可借助两国作为跳板来发展。
后来,吐谷浑内部发生动乱,再加上新君主又屡次挑衅唐朝边境。公元635年,李世民以李靖为帅带兵攻打吐谷浑,经过几次战斗吐谷浑被击溃,一部分逃亡吐蕃一部分归顺唐朝,至此吐谷浑灭国土地纳入唐朝版图内。
平定吐谷浑后,下一个横亘在唐朝和突厥之间的便是高昌,且高昌依附于西突厥与唐朝为敌。在此情况下,李世民任命侯军集为元帅带兵出战,此战过后高昌投降唐朝,而唐朝也在此地设立安西都护府。
没有了吐谷浑、高昌的阻隔,吐蕃与唐朝又是政治联盟关系,唐太宗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攻打西突厥了。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郭孝格率领三千骑兵西进,攻克了焉耆之地。
3年之后,唐朝十万大军开拔进入龟兹腹地,西突厥最终被击溃,后来李世民又将安西都护府设立在龟兹。至此,唐太宗利用以战止战的方式,解决了北方和西方突厥部落的威胁。
东突厥和西突厥被平定之后,唐朝于丝绸之路上的种种阻碍被彻底打通,与此同时西域各民族也纷纷向唐朝示好,使得唐太宗的威名传遍四方。
自此唐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迎来巅峰期,而商品贸易又带动了唐朝内部文化的发展,这也是为何唐朝时期民族融合速度快、范围广的因素之一。
唐太宗“以战止战”平息突厥隐患并非暴力手段,以东突厥为例,颉利可汗投降唐朝后,东突厥大量的人口进入唐朝境内,成为了唐朝百姓的一部分。
唐太宗对于这些游牧民族欣然接纳,在山西北部腾出了大量的空间供他们生活,不仅增加了唐朝的人口,还促进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商品贸易、文化交流。
现如今,山西依然我国是马匹买卖的地方,吃羊肉、喝羊肉汤等风俗也受到突厥人的影响。除此之外,归投的东突厥人也可入朝廷做官,颉利可汗就曾是唐太宗麾下的官员之一。
政策上太宗皇帝也给了游牧民族“惠民政策”,他们所缴纳的税负仅仅只有汉族百姓的一半,公元629年关东一带遭遇天灾,李世民还免去了他们两年的税赋。
总的来说,“以战止战”仅仅只是李世民以军事力量击溃突厥部落的威胁,他真正让突厥民族臣服的还是宽广的胸怀与包容一切的民族政策。
汉之一朝400年都没能以军事手段平定匈奴,唐太宗却以一人之力收复了整个突厥民族,不得不说他称得上“天可汗”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