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么力量让佛教在印度消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么力量让佛教在印度消失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1768591_121928039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比佛教还要古老?是什么力量让佛教在印度消失了?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中外历史记载中提到的印度并不是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指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

古印度文明最早出现在今天的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就进入了铜石时代。公元前2600年左右,德拉威人使用青铜工具,建立了奴隶城邦。达罗毗荼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冶炼青铜、种植棉花、编织棉布的人。他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前14世纪左右,一个印欧雅利安部落从西北进入古印度,征服了德拉威人。他们逐渐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逐渐从落后的畜牧业转向农业生活,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从而产生了种姓制度。

公元前1000年至600年间,印度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种姓制度。它被称为“瓦尔纳”,意思是“品质”、“颜色”。这种“瓦尔纳”制度将印度居民分为四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祭司,据说造物主上帝之口创造了婆罗门,他们拥有神力,是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造物主之手创造了刹帝利,他们是国王及其文武官员,掌握军政大权,是高贵的武士阶层;创造上帝的腿创造了吠舍,他们专门从事农业、畜牧业、工业和商业,是平民或公社的普通成员;造物主上帝的脏脚创造了首陀罗,他们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人民。从事农业、渔业、狩猎和各种手工业,许多人沦为奴隶或雇工。

四层之外,还有大量的“贱民”,即所谓的“贱民”。 “贱民”只能做洗衣、清理垃圾、清除粪便等所谓“不干净”的工作。 《摩努法典》规定:“贱民必须住在村外,穿死者穿过的衣服,使用破烂的餐具,用黑铁做装饰品,过着游牧生活。”贱民是受苦最深的社会阶层。几千年来,印度反动统治阶级利用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时至今日,印度数千万贱民仍遭受压迫和歧视。

到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印度正处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各姓氏的分化;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兴起,城邦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城乡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富商一方面区别于吠舍种姓,凭借强大的才能跻身统治阶级行列;刹帝利种姓政治经济权力的增长使得这个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大量吠舍人却日益贫困。即使是出生在高种姓的人,也因为贫富分化而被迫到他们过去看不起的低种姓从事农牧业和经商。

至于首陀罗,他们的处境更加恶化,他们对现状感到不满。在这个社会巨变的时代,婆罗门教的特权地位受到动摇。体现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宗教、不同阶级的哲学派别,被称为“异端”的人有“六十派、六十二派或九十六派”等异端。各派斗争的焦点是婆罗门教及其特权地位。最重要的哲学教派是六祖中的降世哲学,最重要的宗教教派是佛教。

顺从哲学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不朽和业力不朽的教义,批判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他们提出“从婆罗门到贱民,血管里的血液都是红色的,人生而平等”。 “揭露了婆罗门自相矛盾的言行,从根本上否定了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佛教代表了新兴刹帝利和上层吠舍的利益。据说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公元前563——483)。他与我国孔子(公元前551——497)同时代,但比孔子年长12岁,早去世4年。他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鹿鸣台)部落萨迦族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是后来给予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据说,他29岁时离开父母妻儿,出家为僧,苦修七年,35岁时成“佛”。“佛”就是“佛”的意思,意思是“开悟者”。成佛后,游历说法,八十岁时入涅槃(圆寂)。

为了打击婆罗门教的种姓宣讲,佛教提出了新的创世论。佛教认为,人类是从光阴天飞到地面的众生发展而来的。人们占有了自己的田地后,有些人就偷走了别人田地里的秧苗。诉讼纠纷产生,于是“立一人为首”,依法治民。大家都拿出食物供养他,刹帝利就这样诞生了;在刹帝利之后,还有其他种姓。这一理论将刹帝利的地位推到了前台,确立了臣民与国王之间的税收剥削关系。

佛教认为众生来自光音天,主张灵魂平等,不需要婆罗门的指引。他们可以修行、解脱、涅槃。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平等的奴隶社会中被压迫种姓的愿望,从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使佛教得以广泛传播。

据佛教记载,犍陀罗的等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据说主从关系是可以改变的。有的人先成为主人,后成为奴隶;有的人先成为主人,后成为奴隶;种姓血统理论。

后来佛教被定为国教,有助于消除各地对部落神和地方神的崇拜,有利于古印度的政治统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此,恩格斯将佛教称为“历史的伟大转折伴随着宗教变迁”时代的新兴宗教教义。

但佛教是为刹帝利为首的奴隶主阶级服务的。还将婆罗门教的灵魂转移、轮回、因果报应吸收到自己的教义中,提出人生一切皆苦,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唯有爱,才能达到不朽的极乐境界;为此,人们必须实践和遵守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各种戒律。佛教以人生多重苦难观为出发点,提出了一套佛教理论。这种宗教的苦难实际上是真实苦难的表现。它利用宗教苦难来掩盖真正的社会苦难。把人们现在的苦难归咎于自己前世的果报。它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痛苦,但它说服人们接受真正的痛苦,通过精神修行寻求个人的解脱。这必然会削弱革命斗志,淡化和否定阶级斗争,成为奴隶主阶级巩固统治的工具。

至于“众生平等”,在不平等的社会里,这纯粹是谎言,所以对工人来说只能是“虚幻的花朵装点锁链”,但那些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却可以“放下屠刀,立刻成佛。”做了那么多恶事之后,他们还是能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一方面,摩揭陀国的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严酷的惩罚,诉诸军国主义,征讨东西方;他们一方面把佛教定为国教,假装虔诚的佛教徒,假装有佛心,假装有佛心,组织信徒聚会。佛教经典编纂。因此,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成了麻醉民众的鸦片。

早期佛教注重伦理教义,要求人们接受释迦牟尼所阐述的人间道德准则,为人们树立行为标准和生活方式,不崇拜偶像。主张佛陀指路,众生修行自救。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到了公元一世纪,佛教越来越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婆罗门教宣扬佛陀神化,创造了修道成佛后来救度众生的“菩萨”。人们相信,只要有虔诚的信仰,供奉菩萨像,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佛教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向信徒出售享受天国幸福的门票,信徒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对已故老师的尊敬变成了对后佛的崇拜”。这个新教派让信徒能够事半功倍,修行宏大。乘大车,行大道,故名大乘;它贬低早期佛教为小乘佛教。

经过数百年的广泛传播,佛教遍及东南亚、中亚和东亚,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大乘宗教和小乘宗教均传入中国,大乘宗教在西藏和蒙古发展为喇嘛教。东南亚主要信仰上座部宗教。在印度,从八世纪开始,佛教就受到婆罗门教的一个变种印度教的排斥,到了十三世纪,佛教几乎从其发源地完全消失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