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我这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中国人在科学方面,恢复了自信!
杨振宁:我这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中国人在科学方面,恢复了自信!
家学渊源 天资出众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祖上世代教书为生,家学渊源。父亲是位著名的教育家,曾撰写过多部近代教育论著,将全家祖训教育言传身教。从小耳濡目染,杨老就养成了一股浓厚的向学兴趣。
少年时期,杨老已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上小学时,他的算术能力就已远超同龄人。到初中时,物理学成了他独钟的一门。那时的上海教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杨老又深受其中最优秀教师的熏陶,自然成绩优异,屡获大奖小赏。
1946年,杨老从西南联大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师从当时中国最知名的物理学家华罗庚等人。很快,杨老就有了更高的理想和抱负。1947年,他顺利获得了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的机会。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就这样踏上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白手起家 屡获殊荣
刚满26岁的杨老抵达芝加哥大学,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海外科研生涯。一开始,他要自食其力,靠打工维持生计。白天上课,傍晚就要在餐馆打工洗盘子。收入微薄,生活清苦,但杨老向来是个乐观勤奋的人,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艰辛的生活。
当时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门户虽开放自由,但前沿理论研究有诸多阻碍,整个环境相对保守。而杨老作为外来者,想要名列该系教学和科研队伍自然备尝艰辛。幸而天赋过人的他很快就赢得了系里诸位教授的赏识。
仅仅几年后,杨老就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随后又进入芝大物理系任教。从此,他的事业生涯正式开启。作为一名年轻的华裔物理学家,杨老虽遭受一定的歧视,却从未被社会偏见所困扰或打垮。相反,凭借过人才华和顽强拼搏,他在芝大很快占据一席重要位置。
32岁的杨老被任命为芝大物理系的正式教授,成为芝大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其后更是风生水起,出版专著,在《物理评论》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名声渐渐打响。杨老因与同事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使他一跃成为华人世界首位诺奖得主,学术地位再上一个新台阶。年仅35岁的杨振宁,凭一己之力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此后数十年间,他不仅在芝大执教,还与数十所学府建立联系,对我国物理学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那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在中华民族百余年饱受欺凌和重重磨难之后,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孜孜以求、并最终梦圆的,正是一种全新的、充满自信与尊严的国家形象。而杨振宁诺奖得主的身份,则为这种自信增添了最强而有力的国际学术支持。
从此,中国这片曾被西方学者称为"东亚病夫"的土地上,终于诞生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杨老就是那个拨开民族耻辱阴霾、让东方智慧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先驱人物!
人生几度迷惘
纵使在学术事业上取得骄人成就,杨老的一生依旧几度陷入矛盾的迷惘之中。杨老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放弃中国国籍,改为美国公民。这一年,他正值事业上升期,被芝大聘为终身教职。按理说,凭借他过人的天赋和成就,即便在中国也必将备受礼遇,人生前程无量。
杨老却独自做出了这个让无数人扼腕嗟惜的选择。那段岁月,中国内地正经历着动荡的z治时期。旧有的学术氛围和科研队伍遭到极大破坏。在美国工作多年的杨老,对这一前景忧心忡忡,不免产生了一些怀疑与困扰。
后来,回首那段经历时,杨老说自己确实曾有过对国内局势的一些担心,最直接的考虑其实还是基于工作和家庭原因——他想为自己工作尽量争取最好的条件和环境。尽管如此,这个决定依然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杨老作为首批学者重返祖国后,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渐渐冲淡了他心中的矛盾。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他禁不住地热泪盈眶。那种对祖国的挚爱和认同,随之重新在内心燃起熊熊烈火。从那时起,杨老就下定决心,要为国家的科教事业多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开始频繁回国,结识大批年轻学者,为他们打开通往西方学术新知的大门。为使他们不至于重蹈曾经的覆辙,杨老还四处奔走为国内高校设立专项基金。在清华大学,就有由杨老直接发起的杨振宁奖学金等专项资助计划。
一别经年,杨老久未与老友邓稼先见面。直到首次重返祖国时,二人才在北京的解放军俱乐部重逢。看到曾经的挚友孜孜不倦为祖国国防事业贡献着自己毕生的精力,一种由衷的钦佩油然而生。
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发的最高领导者,素来少言寡语且长满戾气。此次会面,邓老也破天荒地展露了少有的和善笑容。似乎理解了老友对国内局势的困扰与犹疑,二人谁也未就彼此的境遇多做评论。
国家之光 民族英雄
杨老决定回到祖国工作,被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从那一年开始,杨教授便在理论物理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上倾注了全部精力。后来回想往事时,杨老曾感慨万千地说,他一生最宝贵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凭借这个荣誉,最终换回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应有的地位。
正是得益于此,他才有机会大展身手,为祖国输送大量新鲜血液。在他的推动下,清华相继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姚期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等重量级机构,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理工科人才。而杨老走遍全球,也为这些新兴机构延揽了不少世界级科学家,打造了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
在赢得崇高荣誉之后,杨振宁的人生可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重回祖国为国家事业建立卓越贡献,这不啻是最美好的人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