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定义、病因、症状与护理全解析
腹泻病:定义、病因、症状与护理全解析
腹泻病是一组以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将剩余的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维持着消化和排泄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腹泻病。
发病原因
从发病原因来看,腹泻病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中,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入侵肠道上皮细胞,破坏细胞正常功能,导致肠道吸收和分泌失衡,引发腹泻。细菌感染也是重要原因,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释放毒素,损伤肠黏膜,刺激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会寄生在肠道,破坏肠道黏膜结构,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
非感染性因素
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因素,食用不洁食物、暴饮暴食、摄入过多油腻或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刺激肠道,引发腹泻。此外,药物副作用、食物过敏、肠道功能紊乱以及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导致腹泻病的发生。
病理机制
在病理机制上,当病原体或其他致病因素侵袭肠道时,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炎症细胞聚集在受损部位,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使肠道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同时,肠道的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加快,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未消化的食物和过多的水分快速通过肠道,形成腹泻。
症状表现
腹泻病的症状表现除了排便次数增多和粪便性状改变外,还可能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多集中在脐周或下腹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胃肠道受到刺激,引发了呕吐反射。频繁腹泻还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患者会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乏力、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如果是感染性腹泻,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护理措施
饮食调整
在腹泻期间,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初期可选择流食,如米汤、面汤等,这些食物容易被消化吸收,不会给肠道增加负担。随着症状缓解,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粥、软面条等,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咖啡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肠道,加重腹泻。
日常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防止病原体传播。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腹泻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体在患病期间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恢复,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