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干货】 中国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的联系与区别
【备考干货】 中国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片土地,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从自然和经济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区是在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成分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岩石、地貌、气候等等,自然区其实就是自然区域的统称,既包括了自然综合区,又包括了地理学的各种分区。
根据我国自然情况的最主要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大自然区。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与范围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貌和气候。
分界线
-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 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 米等高线
- 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范围
中国三大自然区包括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6%,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7.3%,青藏高寒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6.7%,青藏高寒区与其他地区划分的依据是地貌;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划分的界线是气候。
东部季风区
- 季风影响显著,风向、降水、温度均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更替。夏季风影响明显,湿润程度比较高。
- 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岭不多。在呼玛—北京—郑州—钦州一线以东,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其间500米以下的面积很大,有广阔的堆积平原。
- 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少部分为草原。
- 地表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堆积和溶蚀作用突出,沿海还有波浪和潮汐的破坏和堆积作用。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地方有冻裂作用,部分地域有风沙及风尘的搬运和堆积。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要来源,潜水较丰富。
- 在第四纪冰期受冰川影响不大,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比较混杂,并且有不少是从中生代末及第三纪保存下来的植物。红色风化壳分布很广,长江以南尤为普遍。
- 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凡可开垦的地方,几乎全部辟为农田。天然森林大多破坏。本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域,但有很大面积应该经营林业。
- 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湿润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湿润情况南北各地虽相近似,但降水量的绝对值差异很大,低者不足400毫米,高者2000毫米以上,对于自然区的分异也有影响。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O0米之间。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 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 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断续出现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植物逐渐旱生化,种属较少。第四纪初曾经有过比较湿润的时期,有些地方古水系较为发育。湖岸阶地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地质时期中气候向干旱变化的证据。
-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在与东部季风区接壤的地区,以及有流水可资灌溉的地域等,也可看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干草原利用不尽合理,往往造成沙漠化的扩展。干草原、荒漠草原大部是畜牧地区,水源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大山地则是经营林业与畜牧的场所。本区主要的问题是水源不足。应防风固沙、防治土壤盐渍化、改良草场等。
- 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青藏高寒区
- 新第三纪以来全区大幅度上升,形成平均高度4000米以上的大高原。其间还有超出雪线以上,高度在6000米甚至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岭。
-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很低,太阳辐射强,风力强,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植被以荒漠、高山草甸灌丛为主,森林很少。由于古冰川的影响以及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成土母质的机械组成很粗,土层薄,加以成土年龄不长。成土作用缓慢,土壤剖面发育较差。
-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在冰缘气候条件下比较强烈的物理风化与物质移动,以及冰川和流水的搬运堆积。大部分为内陆流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有较多的冰川、湖泊。高原边缘为许多大河的上源。
-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比西北干旱区还要微弱。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农业。本区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 决定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界随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因素。在高原面上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也表现出水平地带性。
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与特征
划分依据
依照各省级行政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全国大致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了沿海所有的省、市、区,西部和中部的分界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三个经济地带概况
经济地带 | 范围(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 面积比重(%) | 人口比重(%) |
---|---|---|---|
东部经济地带 |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 | 16 | 小 |
中部经济地带 |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9个 | 27 | 35 |
西部经济地带 |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 | 57 | 23 |
注意:由于资料统计欠缺,东部地带暂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北京虽不直接濒临海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但距海较近,交通便利,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故可作为沿海行政区对待;西部经济地带并非与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一个意思。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 差异的主要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体现)三区比较如下:
- 东部:最发达
- 中部:较发达
- 西部:较落后
- 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三区比较如下:
- 东部:最快
- 中部:较东部慢
- 西部:较慢
- 三个地带的经济状况比较
经济地带经济差异东部地带发展水平最发达,GDP最多(60.4%),人均GDP最多,发展速度最快中部地带发展水平较发达,GDP较多(26.4%),人均GDP较多,发展速度较快西部地带发展水平较落后,GDP较少(13.2%),人均GDP较少,发展速度较慢
易错点:认为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事实上,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但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东部经济地带GDP增长速度最快,故使中、西部两个经济地带GDP所占比重反而减少,东西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经济地带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中部经济地带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立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经济地带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1)优势互补
三个经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开发整治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优势互补发展。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2)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及产业转移
- 西部大开发
范围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开发重点意义西北(陕、甘、宁、青、新)、西南(川、滇、黔、渝、藏)、内蒙古、广西①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稀土、镍、铝;②水能资源(蕴藏量70%),长江、黄河、珠江上游,雅鲁藏布江、红水河水系等;③气候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④草场: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大牧场;⑤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民族风情①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②第二条亚欧大陆桥;③丰富的自然资源;④独特的旅游资源;⑤广阔的潜在市场;⑥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特色经济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强①协调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②东西部共同富裕,缩小差距;③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④改善生态环境;⑤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