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当“量子思维”成为未来人才必备能力,教育如何转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当“量子思维”成为未来人才必备能力,教育如何转变?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9360009_443696

量子思维正在成为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教育体系应该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提出了将老子学说与量子思维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具有自发能动性的量子思维人才。他认为,教育需要重新考量人才培养的要素和结构,重构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世界趋势的拔尖创新人才。

回溯世界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人才有着不同需求,衡量创新人才的标准也在变化。

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以及后来热力学、电磁学的问世,推动了人类近代工业发展,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世界对人才的定义是对宏观世界的理性、实验性把握,这样的一批创新人才,使得欧洲超越古中华成为世界文明的领先者和中心。

互联网、计算机、航天等业态的发展,重塑了产业和社会形态,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对微观世界的理性把握,奠定了美国科技领先者的地位。

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进入合成生物、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的智能化发展新阶段,对量子规律的探索和理性把握将以惊人的方式改变世界。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重新思考、流程再造,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世界趋势的拔尖创新人才,最后是能否再次把中国变成人类文明新的引领性源头之一。

教育要站在文明高度
融合老子学说和量子思维

人类文明从荒芜的大地生长,形成了今天的浩瀚之势。在万千年积淀的文化上探寻教育创新和融合,将为人类文明带来新的曙光。站在世界文明变局的前沿,需要在认知世界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很缺理念,缺在什么地方?缺理念真正的理论高度和原有的独创思想,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文明缘起的观点和未来的观点。

首先应该从古代先贤的智慧里汲取力量,如老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们的观点是尊重被教育者自身生长的,所以教育要用生长、发展看待并解决一切问题,人的培养就是生长;同时应该向前沿思想量子理论寻找新的支撑,量子理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将启发人类更多的发现和创造。

老子讲“三生万物”,从思维的角度来理解,“三生万物”提醒我们要注意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创造性,这里有本真的教育内涵。“三生万物”也兼容量子思维论述的世界状态,可能是叠加态,也可能是纠缠态,具有不确定和多种可能性。

量子科技的发展,也必然引发对教育科学、教育哲学的思考。目前传统的、局限的、固定式的思维方式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挑战,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发能动性的量子思维。因为这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世界,主动互变并无限可能的世界。

人具有量子思维特点:测不准、叠加、纠缠、跳跃的言行情绪和思考状态。量子力学表现特征为波粒二象性,人的波粒二象性典型表现在人心理的不可预测和言行的“非理性”,人的精神状态是量子态的,人的思维和决策很大程度符合量子思维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密切关联,同样具有量子“跃迁”特点。因为每个人的发展及其过程都是非线性、多种可能性、充满变化的。量子思维的教育是每个人各具潜能和特色优势,每个人都不同且不可替代,应该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

我们现在的教育需要改变思维,既能回归本源又能走向前沿的思维,就是老子学说和量子思维的结合,这两者相互兼容,大体互通,体现出中西之和、古今之和、科技人文之和。

纵观历史长河,文明在进化中发展,世界在生长中创造,科学在不断探索和质疑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在生长发展中解决难题。例如,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的二元论观点统治思想界长达300多年,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偏执,甚至僵化。

有时候像牢笼一样禁锢人们的恰恰是以笛卡尔、牛顿等为代表的经典理论确定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看到的是一个“有你没你一个样”的世界,被动接受并确定宿命的世界。牛顿力学理论的特点是把世界分割开来看待,但是真正的世界万事万物是相互关联的,并不存在可以完全相互割裂的纯粹客体和主体。

与牛顿的“世界体系”意识相适应的传统经典教育理论,正面临着与量子论相适应的量子教育观念的严峻挑战,量子教育学需应运而生。

无论如何,好的教育需弱化人的“工具性”,要做好“目的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平衡,犹如“波粒二象性”,要让人处乡野看炊烟四起而生悠然,于信息繁杂中清醒自持,在知识碎片中关联整个奔涌的时代;好的教育既不忘却历史,也不迷失当下,更不怀疑未来;好的教育是一个不断让人走出舒适区抵抗熵增的过程,并能够帮助人掌握多元的思维模式,使人生熵减成长。

教育要遵循三大公理,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不言之教和因材施教。在实践层面,应注重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

教育必须通过实践践行理念,两者要合二为一,我们说得太多,但做得太少了。看向未来的时候,应该回过头去看看传统的历史。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是需要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我们做到全面而自由发展了吗?我们做到不言之教、因材施教了吗?

如果东家学一点,西家学一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基因,教育最后就会成为四不像;如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既不注重历史,又不注重现实,更无法感知未来,很大程度上会失去自我,人才培养将会成为无本之木。


成就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需要怎样的教师和培养方式?

当下,教育有三个思考无法回避,一是“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二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三是毛泽东的希望: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基于这三个问题,我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对学生的卓越思维训练,培养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兼具的卓越人才?如何才能提供源自中国且能走向世界的知识学科专业体系,并真正拥有国际话语权,进而实现中华文明的未来卓越?

愿景波澜壮阔,现实需要我们去斗风破浪,探索走向现实的多种可能性。根本在于,教育需要重新考量人才培养的要素和结构,重构人才培养路径。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关键问题,卓越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最根本因素。卓越教师应该是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具有企业家精神、教育家情怀。我们要培养教师善于组织社会资源,善于在实践中探索新方法的能力。

教师如果不从实际问题出发,不在实践中研究,就不具备操作能力,只能做个背书的留声机。教育可能存在的最大偏差,就是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虽然知识的传授和知识教育不一定是落后的,但是忘记去把握知识的内涵,特别是忘却了知识所演绎的思维和精神。

老师常常有一些糟糕的教学,一是太注重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应该是及格分,而不是最高分;二是太注重知识灌输,从学科看学科,从专业谈专业。

现在脑科学、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教育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实证的教育科学研究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帮助老师从单调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给他们时间和精力进行哲学上超越性的思考和研究上的冒险探索,反过来再影响改变教学实践。

其次,大学应成为新人才、新科技、新学术的策源地。新时代的大学肩负着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立德树人需要以质疑为第一要素的科学精神、以关爱为第一要素的人文精神、以使命为第一要素的信仰精神,以及这三种精神要素的统一。

许多创新性科技成果都是在学科交叉融合及各类新科学技术彼此交织中催生出来的,而大学教育又以专业来细分学生学习内容。面对这种现状,人才培养是注重交叉还是强化专业,是注重知识教授还是方法传授?

我的观点是,大学教育需要进行课程和知识结构化顶层设计,并进行不同学科知识有与无、多与少、近与远的合理契合配置和个性结构化。现在是学科界限模糊、各学科融合的时代,人才培养在交叉和专业、知识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兼而有之。

华东师大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理念中生长出来,跨越中西,打破学科围墙,让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科技、人文、艺术素养;此外,学校成立了由我担任院长的“卓越学院”,以“聚焦、交叉、颠覆、进步”为策略培养“未来领军型的卓越英才”。

人才培养要有遵循的原则和底线:第一,要给学生规范化的通识性教育,第二,是在标准原则之上的个性化教育,两者要相互结合。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阐述这一点,生物进化、生态演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生物的基因和蛋白有一个保守区和最大程度的可进化区,这个保守区一般占比不高,但一直存在,如果保守区不存在了,这个物种就不再存在了。就像新冠病毒有保守区一样,所以它叫“新冠”,但它能根据环境不停地变化,从而生存发展,因为它的可进化区非常庞大,占了绝大部分。

因此,人才培养在遵循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要有最大程度的变化和最小程度的保守,多方面相互协调,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全科发展,而是健全发展,要注重不可缺少的核心素养培养。所谓自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一个人的成长至少要培养科技、人文、艺术三方面素养,具备这三方面素养,这个人不至于缺得太多。科学只能解决科学的问题,科学以外需要一盏明灯,因为光速达不到的地方,需要通过艺术去到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