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的“归墟”,到底存在吗?传说与天界相通,万物归寂
《山海经》里的“归墟”,到底存在吗?传说与天界相通,万物归寂
“归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被描绘为人类生命的最终归宿。从《山海经》到《列子》,再到现代影视作品的演绎,归墟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探寻归墟的真正面目。
许多人对“归墟”的认知主要源自影视作品,普遍将其视为人类生命终结的最终归宿。
《灵魂摆渡3》描绘“归墟”为鲛人之国;《鬼吹灯》则认为它是南海的海眼;而《仙剑6》也通过宏大的场景来展现对“归墟”的独特理解。
那么,究竟何谓“归墟”?它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从字面意义上解读,“归墟”意味着回归到曾经居住、如今已沦为废墟的地方。
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山海经》中,就有多处关于“归墟”的记载,今天文史君来为大家聊一聊。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对“归墟”有如下记载: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意思是说:在东海之外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沟壑,是少昊氏建国的地方。少昊在这里抚养颛顼长大,颛顼的琴瑟丢在这里。其中少昊与颛顼相传都是上古时期的君主帝王。
那里有一座甘山,甘水从山里发源,流成甘渊。在最荒远之地的东南角,有个叫做“皮母地丘”的地方。
东海之外,大荒当中,还有一座叫“大言”的山,是太阳、月亮升起的地方。这段记载大致为我们解释了“墟”的来历。
另外,《山海经》中还有记载: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曲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这里所说的归墟是冥界的入口,在沧海桃木东枝之下,而这桃木东也便是渤海归墟的所在之处。
这里所说的,人死后最后的归属之地可能就是“归墟”,万物始于混沌,归于混沌。
似乎为了佐证《山海经》的记载,在《列子·汤问》中,还对“归墟”有了进一步论述: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意思是说:在渤海遥远的东面有一个无底深渊,名字叫做“归墟”,天下所有的水最终都汇聚于此,不会满也不会枯竭。
由此,文史君推测,无论是归墟还是大壑,它们很有可能就是古文献中频繁提及的“海眼”。
据文史君的了解,海眼不仅存在于浩瀚的海洋之中,甚至在陆地上也有其踪迹可寻。
比如成都海眼、日本海眼,还有在北京颇为知名的北新桥海眼,那里还流传着一个“锁龙井”的传说,相传刘伯温与姚广孝曾将一只孽龙锁于其下。
其中,关于北京北新桥“锁龙井”的传说,文史君在文章《北京北新桥“锁龙井”之谜,当年吓退日军,地铁5号线特意避让》中曾有解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以上标题进行阅读。
然而,严格来说,这些地方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海眼,它们充其量只是泉眼而已。
真正的海眼,应当就是“归墟”(有说法甚至认为“百慕大三角”也可能与“归墟”有所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