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能排到第几名?看看联合国五常的顺序就知道了
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能排到第几名?看看联合国五常的顺序就知道了
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究竟排在第几名?这个问题在国内一直存在争议。从民族情感的角度,人们希望中国能够位居榜首,但从理性分析来看,当时的中国实力尚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排名。实际上,1945年联合国创立时的五大常任理事国顺序已经给出了答案,它们分别是美国、苏联(今天俄罗斯继承)、英国、中国和法国。
联合国五常的顺序
之所以设立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而不是六大常任理事国,其标准就是对二战的贡献。美国和苏联自然不必多说,一个负责全球战线,一个负责顶住德国的主要压力。英国在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22日期间单独抵抗占领了大半个欧洲的德国,并且作为同盟国的盟主,在欧洲与亚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在二战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以3500万人伤亡为代价拖住了日军上百万军队,成功将日本拖入了战争泥潭。法国作为五常之一,部分得益于自由法国的贡献,但更多的是出于平衡考虑,毕竟欧洲大陆理应有一个常任理事国席位。
相信大部分人对美国与苏联排在前两名没有太多疑问,毕竟这两个国家是当时世界贡献最大的国家。至于这两个国家谁排在第一名,如果是单独对战胜德国的贡献,那绝对是苏联第一,美国第二;但如果是放眼全球,考虑到苏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援助,再加上美国单独负责太平洋战场和几乎所有的后勤工作,美国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那么,英国与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谁更大呢?
如果单独论对日本的贡献,那绝对是中国贡献大。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中国一直都在和日本作战,甚至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中国一直是单独对付日本,这个压力不可谓不大。日军在关内战场长期保持的兵力在120-150万人,一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都有105万人的部队。
而英国对亚洲战场一直不太关心,基本上就是能稳定下来就行,不追求反攻。英军在东南亚的部队实力也较为薄弱,在1942年日本进攻东南亚时,英军在整个东南亚和印度的正规军不超过八万人,其余的全都是殖民地部队充数,这些部队别说打仗了,很多连枪都端不稳。
但是,如果放眼全球,情况就不一样了。英国从1939年9月1日参战就进行了战争总动员,以4000余万人的规模动员了大约800万人参战,生产飞机十一万架,生产汽车67万辆,生产坦克四万辆,生产航母80艘,其余大小军舰上千艘,这种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苏联。当时的中国工业能力只能说是惨不忍睹,别说坦克、飞机了,就连75毫米步兵炮都生产不出来。空军几百架飞机全是买的,海军约等于零。陆军靠着四亿人口死撑着日军的进攻。
英国在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作战中贡献非常大。从1940年法国投降到1941年6月份苏联参战,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真的就是靠英国自己苦撑着德国和意大利的疯狂进攻。到1942年之后,英国又和美国一起发动战略轰炸行动,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北非战场和意大利战场都是英军占大头的,贡献真的是不小了。
因此,从综合比较来看,中国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排名应该是在第四名。虽然中国和英国的贡献存在争议,但从理性分析来看,少了英国确实会出大麻烦,德国就可能四处出击,北非、中东、甚至整个非洲都可能成为德国的殖民地。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在二战中的作用确实比中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