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和孔雀王朝
阿育王和孔雀王朝
公元前317年,印度西北部的土地上,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揭竿而起,率领民众反抗亚历山大大帝的占领。他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军队,还推翻了腐朽的难陀王朝,建立了名烁古今的孔雀王朝。而孔雀王朝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更是以其先黑后白的人生传奇,为印度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17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的印度西北部的土地上,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揭竿而起,率领民众进行反抗,赶走了亚历山大在西北部留下的军队,获得了自由。
当时北印度被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统治,南印度由多个国家组成,印度尚未统一。旃陀罗笈多又率军推翻了腐朽的难陀王朝的统治,彻底掌握了政权,在摩揭陀国建立起名烁古今的孔雀王朝。
阿育王,先黑后白的王者
晚年的旃陀罗笈多无心朝政,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耆那教的修行上,后来索性扔下了王位去修苦行。
他的儿子宾头裟罗继位,镇压了国境内的暴乱,夯实了孔雀王朝的帝国基础。宾头娑罗去世之后,其子阿育王成为王朝新的帝王,并一手点亮了孔雀王朝的盛世时光。
阿育王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他的人生鲜明地分为两段,前段凶残冷酷,后段充满了悲悯。
阿育王
前段的阿育王是一个勇猛又残忍的人,传说小时候就用木棍杀死过一头狮子。阿育王成年之后因为冷酷无情,又能征善战,被送到了战乱频发的地方去平叛,立下了赫赫战功。
父亲死后,为了顺利得到王位,传说他杀害了99个兄弟姐妹。登基之后,阿育王的暴力统治也正式从幕后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阿育王登位之后,开始了暴虐的征伐,几乎统一了印度全境。在这个过程中,他杀人无数,单是征服羯陵伽国的时候就添了近10万人。印度人称其为“黑阿育王”。
血腥换来了大一统的天下,从政治角度来讲,看似成功,但从人性来讲,阿育王称不上伟大。
据说,在羯陵伽国的大屠杀让阿育王深受刺数,令其陷入了无尽的自我责备之中,以至于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停止了武力扩张,开始以人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
于是后段的阿育王,是平静仁慈的,被印度人称为“白阿育王”。
“白阿育王”时代最大的功绩就是推广佛教。这位曾经铁血施政的帝王开始用佛教的“十善”理念来让政治变得宽容和美好。
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并且不迫害其他宗教,允许信仰自由,还给其他宗教譬如婆罗门教、耆那教施以金钱上的资助。
他广修寺庙,造了近8.4万座舍利塔,虔诚礼佛,广召僧人来进行佛经的编撰、整理和完善,让佛教在印度迎来全盛时期。
他派僧人走出国门,去往缅甸、埃及、希腊、斯里兰卡、叙利亚等国家,促进了佛教的对外发展,以及孔雀王朝和这些国家的外交联系。
他为了平息佛教内部教派的争斗,特地邀请大德目犍连子帝领长老和约1000名比丘整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
除此之外,阿育王根据他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制定了“正法”。
即“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顺父母和友爱亲戚朋友;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有情识的众生;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要对其他宗教宽容,和平共处......阿育王用“正法〞来自律和律人,弘扬自己的政治理念。他还将其刻在石柱和崖壁上,成为后世耀眼的古迹——阿育王石柱法赦和阿育王摩崖法敕。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在统治了孔雀王朝41年后溘然长逝。而孔雀王朝也随着他的离世而日益衰落,最终只维持了50年便重新走向了分裂,进而覆灭。
但佛教在他的保护和发展下,走出了印度西北,走向了印度全境和周边,发展国家,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