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清朝盛世下的边疆考验
清缅战争:清朝盛世下的边疆考验
清缅战争是18世纪中后期中国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这场战争不仅考验了清朝的边疆治理能力,也深刻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中缅关系源远流长,自九世纪初骠国向唐朝进贡始,两国间便有了交流的纽带。南宋末,双方依旧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往来。然而,十三世纪后半叶,蒙古征服大理,中国与缅甸真正成为领土接壤的邻国,交往日益密切。自元朝向缅甸多次用兵,将其纳为藩属国,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英灭缅甸,历元、明、清三朝,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关系,大略而言,算得上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但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缅甸作为中国藩属国,始终属于比较疏离的那种,比不上与中国密切的朝鲜、越南、琉球、暹罗(今泰国)等国。
缅甸古代史是缅族、孟族、掸族(即傣族)三族相争的历史。缅族建立的蒲甘王朝于 1044 年第一次统一缅甸,却在元朝打击下于 1287 年灭亡。此后,孟族在南部建立白古王朝,定都仰光附近的白古;掸族在北部建立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十五世纪末,缅族建立东吁王朝,先后灭掉两国,于 1555 年第二次统一缅甸。但东吁王朝统治不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衰落,1752 年首都阿瓦被孟族人攻占,王朝灭亡。1753 年,缅族首领雍籍牙崛起,建立了贡榜王朝。
明末起,缅甸东吁王朝不再向中国朝贡,云南边外如木邦、蛮莫、孟养、孟艮等土司也归缅属。清代明后,除了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率大军深入缅境,胁迫缅甸交出南明永历帝外,直到雍正七年,中缅都没打过交道。乾隆十五年,中缅关系泛起小波澜,东吁王朝末代国王在边民引诱下派出使者进贡,但次年王朝覆灭,中缅关系又恢复原状。这种状况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发生改变,尚武扩张的贡榜王朝建立后,以兵威压服中缅之间的诸多土司,缅兵乃至缅属土司甚至多次到中国内属土司处征收贡赋,好大喜功的乾隆在平定新疆后,也开始逐渐改变原来云南边疆偏向绥靖的政策,不再容忍缅甸的犯边。
乾隆二十七年,因为缅甸向中国内属土司征收贡赋,正式引发了中缅边境冲突。而双方都没料到,这场小规模冲突会引发双方数以万计的大军展开长期的血腥鏖战。
第一次战事(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中缅第一次战事,发生在乾隆 27 年冬。缅属木邦土司与少量缅军共 2000 余人侵入内陆土司孟定、耿马地带,劫持孟定土司,焚烧耿马土司衙署民居。耿马土司率土练、厂练反击,在滚弄江畔击败缅人,斩杀二百余人。耿马土司为息事宁人,通过木邦向缅甸缴交“花马礼”。云南当局虽分兵布防,但偏向绥靖。第二年,边境矿厂某厂长率人过江擒杀木邦缅兵,反倒被认为“杀良冒功”而处死。
然而缅甸并未收敛,车里土司地带骚扰不断。新任云贵总督刘藻调兵追剿,缅军饱掠后退走,刘藻却以大捷上奏。十月,缅军再次入侵车里,占领橄榄坝,兵锋深入至内陆思茅,刘藻调动九千绿营兵围追堵截,清兵一路溃败,乾隆大怒,将刘藻革职,刘藻自杀。
中缅第一次战事草草了结。
第二次战事(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二年)
乾隆三十一年,刘藻自杀后,杨应琚到达云南。清军乘缅军撤退占领缅属整欠、孟艮土司所在地,但缅军坚壁清野,清军收获不大。清朝云南许多官员主战,杨应琚对缅甸局势茫然无知,在主战派鼓动下,多方招抚缅属土司,并调兵准备进攻。
缅军主力虽深陷暹罗,但留守部队加各地土兵不少。清军发动攻势后,留守阿瓦的缅王孟驳并未惊慌,派遣将领对抗清军,并令落卓土司攻击木邦。新街为中缅边境重镇,双方在此激烈争夺。清军兵力悬殊,坚持两日一夜后溃败,杨应琚紧急调兵支援,清军战况不利,却谎报大捷。
战争不是靠言语打胜的。缅军绕道攻入腾越境内,清军应对不及,伤亡惨重,却仍以大捷上报。缅军在楞木前线请求议和,清军要求缅甸递交降表,谈判破裂。随后,清军被北路缅军威胁后路,狼狈撤至陇川。缅军主力入铁壁关,进军陇川,双方再次大战,清军崩溃,杨应琚派人议和。
杨应琚一味谎报战功,乾隆得知真相后震怒,将相关人员逮捕处死,派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此时,缅甸大军已攻占暹罗大城,准备撤军回国。
中缅第二次战事,清兵虽多但屡战屡败。
第三次战事(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
明瑞到任后,筹备对缅作战。他亲率一万七千兵为南路军,出宛顶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八千兵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回合阿瓦。明瑞认为直捣阿瓦可胜,几乎把精兵强将带在身边。
九月,清军从永昌出发。明瑞率南路兵占领木邦城,留兵五千留守,自率一万二千精兵继续前进。北路兵与缅军对峙,额尔景额得病身亡,其弟额尔登额接任。
明瑞率军直逼蛮结,分兵三路进攻,缅军受挫坚守。明瑞攻营,清军杀敌二千余,获大捷。但明瑞轻敌深入,粮尽人乏,无奈退兵。缅军反击,断清军后勤、军情线路,北路清军败退。
十二月,明瑞军在蛮化反击缅军,歼敌千余。缅军主力围困万余清军于小孟育,明瑞率队殿后,受伤自缢,清军突围,损失惨重。乾隆将额尔登额逮捕处死。
第四次战事(乾隆三十三年)
明瑞军大败后,乾隆对缅甸的国力、军力有了相对清醒的认识。他调集精兵强将,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先期到滇的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说征缅有五难,但乾隆不听。清军决定进攻方向选定中缅边界北段,打造战船,水陆并进。
七月,清军誓师出征。傅恒深入缅属土司地带,阿里衮、阿桂水陆并进,与缅军对峙。清军在新街、老官屯与缅军激战,互有胜负。
双方在老官屯对峙,清军多次进攻无果,损失惨重。缅军来援,清军水师后撤,双方停战。最终,双方议和停战,这场战争落下帷幕。
中缅临时和约的正式文本未保留,双方记载有出入,战后交涉拖延。双方国君对和约不满,打起外交战。18 年后,缅甸国王主动改善对华关系,中缅关系重回东亚朝贡体系。
十八世纪中缅战争,中国总体失利,但此战改变了东南亚局势,暹罗复国,缅甸重新认识中国力量,建立睦邻关系。这场战争也暴露出清朝军政的诸多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