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三大报表勾稽关系的底层逻辑
财务三大报表勾稽关系的底层逻辑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其中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最为核心的三大报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勾稽关系,共同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大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读者理解其底层逻辑。
前面我们讲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小艾12》:财务三大报表勾稽关系的本质
会计只学了一张表,那就是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资产负债表的一体两面。
利润表(损益表)反应的是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即收入、成本、利润。
现金流量表反应的是一定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情况。
但是最终都会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来。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表,表示某一个时刻,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
利润表是一段录像,资产负债表是一张照片,期初数是录像的封面,期末数是录像的封底。
利润表上的净利润,如果没有分配,会回到资产负债表右下角,成为未分配利润的增加额,即未分配利润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
资产负债表右边增加必然引起左边增加,即资产期末数增加。
现金流量表也一样,也是一段录像,只不过这段录像,它只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进进出出。
现金流量表录像录到最后汇总,本期录入的所有金额,也就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如果是减少就是负数),然后加上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的期初数,最后等于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的期末数。
资产负债表是战前布局,利润表是战后分赃,现金流量表是分赃的保证,有利润不一定有现金。
因为要想获得收入,首先要有资产,通过资产的运营然后去抢占市场,创造收入。
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资产增加,因为你把产品卖出去,要么取得应收账款,要么取得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
同时结转成本。
资产结转成本费用,本质是分配,营业成本是分配给供应商的,管理费用是给管理人员的,销售费用是给销售人员的,财务费用是给债权人的,税金是给国家的。
如果本期增加的资产少于本期结转成本费用的资产,那净利润则为亏损,反之则为盈利。
如果净利润大于0,意味着通过收入增加的资产大于成本费用结转的资产(分配的资产)。
我们在分配资产的时候,一般给的都是货币资金,即现金。
假设通过收入形成的资产有很多不能变现,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拖欠货款、拖欠工资、拖欠税金、利息等。
这个时候现金流出现问题。
因此,有利润不一定有现金。
假设公司净利润是80万,这80万形成了资产,但全是现金资产。
那我们看看到底会有多少现金。
- 假设折旧费用10万,折旧费用已经作为费用扣减了,但是并没有支付现金,因此此时现金=80+10=90万
- 假设信用减值损失2万,信用减值损失是因为计提了坏账准备而形成的,并没有支付现金,因此此时现金=90+2=92万
- 假设资产处置损益10万,资产处置损益是因为处置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的,属于投资活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不是日常经营买卖赚的钱,因此减去,此时现金为92-10=82万
- 利息支出5万。利息属于融资活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不是日常经营买卖支付的钱。但是这个5万,净利润已经抵减了,因此加回来。82+5=87万
-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万,这个是因为股票或债券,公允价值波动形成的,并没有真正的支付金钱,只是账面盈亏。但是在计算净利润的时候,已经把损失减去了,但是钱并没有支付,因此加上。87+3=90万
- 存货多了10万,赚的钱,除了本期的成本费用,还多买了存货10万,因此现金=90-10=80万
- 应收账款多了10万,本期赚的钱最后还让应收账款增加了10万,意味着10万没收回。因此现金=80-10=70万
- 应付账款多了8万,本期赚的钱,对应的成本费用都应该支付,但是最后应付账款还多了8万,又欠了人家8万,该付没付,手里现金增加。因此现金=70+8=78万。
调整后的利润为现金利润=80+10+2-10+5+3-10-10=78万
以净利润为起点,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口诀如下: - 所有资产增加都调减(如存货增加,调整现金流,调减)
- 所有资产减少都调增(如折旧让资产减少,调整现金流时,调增)
- 所有负债增加都调增(如应付账款增加,调整现金流时,调增)
- 所有负债减少都调减(如应付账款减少,调整现金流时,调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