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灾异”浅论严格的礼法制度,国朝水旱灾异,有祈报之礼
从宋朝“灾异”浅论严格的礼法制度,国朝水旱灾异,有祈报之礼
导读:宋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究其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面对灾异,宋朝统治阶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避殿、减膳、调整官僚体系等,但这些措施更多是从精神层面出发,缺乏实际的救灾效果。
自然灾害在人类发展历程当中并不少见,而一些重大灾害更是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这就成为了各个国家的统治者们的心头大事。
在中国古代,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统治阶级总是会采取客观的或者主观的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应对和处理。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限,所以统治者更多地把美好的期望寄托在上天之上,祈求通过祷告、祭祀等方式来获得诸天神佛的帮助。
在宋朝社会,“灾异”的说法就已经出现并广为流传了。宋朝设置了一系列严格的礼法制度,用以应对灾害频发的社会问题。“灾异”究竟作何解释?宋朝社会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
过度损耗,负面破坏
宋朝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并不低。
究其原因,前朝遗留的种种历史问题,宋朝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气候异常变化的自然因素,都最终导致了天灾爆发的可怕局面。
首先,前朝社会的众多遗留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众所周知,在宋朝正式建立以前,中国古代社会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战争时期。
早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和平的橄榄枝就已经离中原大地越来越远。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叛军首领,分别带领着自己的军事集团,给中原大地带来了满目疮痍。
光是处理安史之乱,唐朝朝廷就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而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中央朝廷对藩镇的控制力度进一步被削弱,各个地方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又不断发生。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政权分裂,各个小国之间的冲突更是接连不断。可以说,在宋朝建立以前,中原大地就没有太平过。
连年不断的战争,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战争必然会涉及大规模的武器冲突,每一种武器的大批量使用,都是以过度损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而且,战火的不断蔓延,势必会导致环境的破坏。战争带来的,其实是相当恶劣的自然影响。
可偏偏,宋朝接下来的又是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江山。所以,各种自然灾害在宋朝时期频繁发生,也是有前因的。
再来说说,宋朝社会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经济相当发达的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商品经济繁荣程度,手工业发展水平,各方面的经济要素,共同撑起了宋朝经济社会的辉煌。
然而,一切发展都是以自然环境的让渡为代价的。
就说农业发展这方面,农业生产最离不开的就是土地资源。朝廷扶持农业发展,必然需要地主拥有更多的可供开垦的土地。而农民在土地之上耕耘,当然也会做到物尽其用。
如此一来,过度开垦、占用植被的现象就经常发生。绿色植物覆盖率的降低,会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也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损耗。一些地质灾害,也会因为土地资源现状的改变而更加频繁。
宋朝时期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洪灾和泥石流灾害,之所以会如此,都是因为植物覆盖率降低。植被本身就具有稳固泥土的作用,现在土壤变得十分松散,泥石流和塌方等灾害也就非常容易随着洪水而一起到来。
所以重大自然灾害的背后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不少历史学家在评价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几次灾害时,既用了天灾二字,也用了人祸二字。
而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样也会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损耗。商业交易是以商品为基础的,商品的产生又是以自然资源的加工制造为基础的。当某一类商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时,制作这类商品的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将不断扩大。
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不少民众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大规模垄断各种自然资源。如此一来,人类的活动被擅自插入到了生态环境当中。而整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环境圈层,就会因此而被打破。
比如说陶瓷制造,陶瓷都是由陶土和瓷土制作而成的,人们要想大规模制造陶瓷,就必定会在土壤当中去寻找原材料。对土壤的破坏由此而产生,有的地方甚至还会出现地表的塌陷。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本身就是两个相悖的命题,如果说人们可以在这两个命题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但古人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所以所谓平衡点对他们来说也是无稽之谈。
另外,宋朝相对极端的气候条件也是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朝的建立,从时间层面上来说,刚好处在一个过度的节点上。极端的气候包括极端炎热和极端寒冷两种情况,而极端气候也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自然条件反应。从极热气候到极冷气候的转变过程当中,一些重大的气象灾害也会随之而发生。
在极度炎热的天气当中,大旱灾也会因为降水量的稀少而出现。生活在地表上的人类受到极热天气的影响,本就极容易中暑。又因为生活中缺少水资源,所以受到的影响会加剧。
如果不能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联想到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新仙女木时期。地球极端气候的出现;不少动物因此而灭绝,例如猛犸象、斑虎等等。南极和北极的冰层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化,许多微生物入侵到地球表面,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本质上来说也是由极端气候条件带来的。因此,气候变化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宋朝正好处于一个过渡期和转变期,自然灾害的爆发频率也是可想而知。
应对灾异,祈求国泰
应对种种突发的自然灾害情况,宋朝皇帝也做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应对灾异,祈求国泰民安,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在史书当中所记载的灾异二字,其实指的就是种种自然灾害。
只不过因为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于种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运行也并不了解,所以他们没有办法把自然灾害当成正常发生的事情,只好将之视为上天对自己的警告。所以,他们才会把灾害称之为灾异。
每当国家发生重大灾异时,上层统治者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概都是从精神层面出发的。
首先,他们会采用避殿的方式。也就是说,皇帝通常会避免在正殿当中举办早朝或者其他活动。
《宋史》当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当各个地方向宋朝皇帝呈报灾异情况时,皇帝往往会罢免早朝,而后把自己真正信赖的大臣叫到御书房,再与这些心腹共同商议处理灾害一系列措施。
另外,宋朝皇帝还会减少膳食。提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先来说说宋朝皇帝的饮食标准了。
众所周知,皇帝的生活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所有民众的最高生活水平。他的吃穿住行,都是有一定的高标准的。每一天的早中晚三餐,以及各类点心,宫中的御膳房都会给皇帝配备相对较高的配置。
而当灾害发生之后,皇帝首先就会选择减少自己的饮食规格,裁撤一些不必要的菜肴,减少点心的数量,并且号召后宫当中的众位妃子一起遵守这一勤俭节约的规则。
在皇帝的带领之下,几乎所有贵族阶级在明面上都不敢再继续奢侈的生活。即使他们在私下里的生活仍然延续着奢侈的作风,但是整个社会生活文化的氛围得到了极好的改善。
而且在一些重大活动召开之时,皇帝还会减小活动的规模,取消一些不必要的丝竹管弦之声。至于舞蹈,乐器演奏,大多不必要的环节都会被取消。
皇帝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作风,尽量以自律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因为在皇帝的认知当中,社会上发生的种种灾难,都是上天对自己的不满。或许因为自己统治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上天才会以特别的方式来降下警示。
因此他不仅会改变个人生活作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官僚体系。某些身居高位而不干实事的官员,都会因为灾难的发生而被撤职或者贬谪。
借此机会,皇帝也可以在各种重要的岗位之上安插自己的心腹。
这样一来,权威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又会不断发展。皇帝手中所掌握的权利,自然也会更加牢固。
当然,各种大型的祈祷活动或者祭祀仪式都是必不可少的。皇帝会在公众面前对上天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罪过,请求上天将责罚降到他一人的身上,免去民众所受的痛苦。
这一系列方式,其实对救灾并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这是统治阶层对自己的心理安慰,更是礼法制度之下的一种逻辑自洽。
官员上书,言辞恳切
封建礼法制度,就注定了皇帝不可能单纯从科学的层面上去考虑灾害发生的原因,也不可能从更为合理的措施角度去思考应对的方式。
所以,统治阶层采取的一系列应对灾异的方式,并不会减轻灾难对于人民的影响。
为此,不少地方官员还专门上书,请求皇帝重新考虑赈灾问题。这些官员深入到一线,所以是最了解灾害发生情况和民众生活情况的人。
他们认为,朝廷首先应该做的是放开国库,对受到灾难的民众施以援助。而这些救灾的银两,一定要有专人运送到地方,避免受到各级官员的层层剥削。
另外,朝廷应该以官方的名义派出更具威慑力的官员,与民众站在一起,共同渡过难关。他们的存在,对于饱受灾难影响的民众来说,就像一颗定心丸,可以让大家更有安全感。
这一系列的救灾措施,都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做出的建议。但是很显然,越是在中央工作的人,受到封建礼法制度的影响也就越深。
所以他们宁愿采用一些不切实际的举措来安慰自己,也不愿意认真思考可行性建议的落地情况。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这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给每一位皇帝灌输的理念。所以皇帝始终认为,自己才是上天与人间的交流的唯一渠道。
结语
封建礼法制度给了皇帝受命于天的理由,也让皇帝在遇到大小事务时,更加依赖上天的作用。
所以面对灾异,大型的祈祷和祭祀仪式总是会伴随着皇帝的罪己诏而出现。
皇帝也始终认为,只要改变自己执政过程当中的错误之处,调整官僚结构,改善实际政治情况,灾异就一定会就此而消失。如此一来,科学技术也就丧失了生存和成长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1.《宋史》
2.《宋刑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