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间长≠效率高!与其让孩子低效的学,不如这样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时间长≠效率高!与其让孩子低效的学,不如这样提升学习效率
在当今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扰:学习时间长但效率不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真正会学习的人,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孩子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但是,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真正会学的人,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而是那些非常清楚自己能高效学多久,需要休息多久,哪些任务就是节能滑行状态,保持就可以了,哪些是真正要集中全部力量高强度用脑的。
每个人每天能真的高强度学习思考的时间,不会是很多的。这个当然可以去练,但所有人都需要有放松、让头脑发散而不是专注的时间。经过放松、发散、做其他事转换,你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思考。
所以,学霸知道自己该去打球、睡觉、甚至打游戏,而不是单纯地拼时间。他们知道,没有足够的运动和睡眠,不休息好,不放松恢复好,大脑无法高速运转,这时学也是没用的。他们懂得管理自己的精力,不会因为放松休息而自责,因为他们对于休息好之后的学习状态有把握。
而那些一直盯着书学的人,很有可能始终都没在高效地学。有很多很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很少有过高强度思考的体验,他们一直在忙于完成布置的任务,浅层思考,做表面的学习,做工。所以,不能仅仅看谁能坐住时间更长。
想办法让孩子保持思考的习惯,学的时候就全力以赴地学,这是最重要的。不要看他闲一会就受不了。帮孩子从小就体验张弛有度,有集中精力和放松的不同状态。使劲学也使劲玩,这才是更符合大脑运转规律的。
提升学习效率,先不追求量,从高效学习半个小时开始
很多学生需要的不是再多学几个小时,而是先做到真的高效学习半个小时。能做到,再稍微延长一会,然后去放松一下,调整一下,继续再学半个小时。
否则,很多学生决心也很大,一直坐着学,发誓要学很久,但最终仍然是前半个小时有点效果,后面都是手头在做,大脑低效运转。这样最终效果不如保质保量地学一会。
而后面这些非常低效耗着的状态,会逐渐变成习惯,成为常态。因为疲惫,加上回报少,这种低效学习给人总体的感觉很不愉快。你学的好不好,有没有效,自己其实是清楚的。又累又没有收获,自己也会厌烦沮丧,以后越来越没有动力开始。
所以,先不追求量,保证质量地学一会,然后给自己奖励:比如放松一下,总结学会了什么,夸自己一句,给自己正反馈(你真棒!你复习完了第一章!),这是在用奖赏激励大脑,训练大脑记住这次成功愉快的学习体验,下次还做到。
有没有人能连续长时间高效率学习?有,是少数。比如高年级的学霸,经过多年学习训练。比如科学家,热爱自己的研究,既有脑力也有动力也有体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保证每一个时间段的学习都有效率,这是第一位的。中学生,这个时间段是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就不错了。老师们都知道,一堂课四十分钟,真正有效的是前半堂课。
自己究竟学得怎样,要诚实于自己,能感知、总结,给自己反馈,及时调整改变。中学生要练着去做这些。
学习不只是学习,是成长的一部分。
不消耗精力,要在学习之初,把关注点放在学习内容和效果
有的学生,认真听话,完成了所有老师布置的任务,听课记笔记作业练习册都做了,但成绩只是中上,是还不够努力还是仅仅因为智商差异?
我的想法是,老师布置的任务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但是照顾大多数,是保底的,应对各种类型“不留就一点不做”的。如果都非常认真完成,就很可能做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这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你的注意力、精力。
一个学生想高效学习,他就不能是满额运转的状态,他必然是有张弛有主次的。他的头脑有放空的时候,才能有高效运转的时候。如果都忙着干活,大脑会被耗得低效了。我猜有太多学生,已经被海量任务耗得很少高强度动脑了。
改变或者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我想,就是在学习的最初,一定多强调,我们做每个练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做完了考虑一下,效果怎样,达到目的没,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这样,让他始终不被形式分散注意力,把关注点放在内容和效果上。为提高而不是交差而做。也培养自己回头评估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有个监控。
有的人天性中是很喜欢关注形式的,他们会比较整洁,有条理,喜欢给清单打✓,喜欢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但是这些形式真的会干扰你去思考内容的实质,结果变得流于表面。他们要尤其留意这一点。
可以在小学高年级时锻炼自己分析辨别能力,初中有侧重点地做。为的是确保自己有时间精力去做那些,对你来说特别重要的部分。比如,可以把最简单的快速去做,用边角料时间干体力活,用大块时间钻研有难度的。以后到高中,就更要集中去学你不太会的部分。而不是泛泛地完成所有的。
此外,认真完成的学生提高不大,我觉得另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知识面,就是知识广度不够,平时阅读太少,只学教材,只做课内的题。这样也许初中还行,以后高中会感到更难。那些不那么听话但保持求知欲的学生,想办法偷工减料完成,但课外读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思维活跃,学新内容快,真的想搞懂一个事时,也更有效率。
以上仅供参考,前提是——孩子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动力,想学好,知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家长了解他具体情况。否则,还是认真完成任务,起码达到合格标准,保证基本成绩。说到底,就是学生要有为自己学的概念。低年级孩子,在他还没有这个意识时,对自己评估不够准确时,都不能放开不去完成任务。
让所学的知识点变得有意义
在努力记忆某个知识点时,他究竟有多想把它记住,肯拿出多少能量去记忆,是否喜欢、愿意去学,这也是很重要的。就是,用心几成?
如果喜欢一个女孩要记住她的电话或公司名,会拼命去记,因为这个信息对自己非常有意义,这时是学习效果最好的!而太多学生之所以背了就忘,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投入,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只是在嘴皮子层面背,重复几遍。
真的过脑子,那就会积极地在头脑里搜索各种方法,为了能记住。比如会下意识地思考,这个怎么能记住?和哪个近似容易混?我已经背了几个类似的概念,这个和其他什么联系,有什么联想方法……对了,这样记最容易……然后自己考自己一下,试试记住没。所谓过脑子,就是有一些思维活动发生了。所以说,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而越是经常这样做,大脑多次训练,记忆力变得更好,实际上是,记忆过程中这些思考效率更高,看起来就是记忆力更好,过后不太忘。当然了,过脑子,走心,这都是力气活,耗能很大的。人的大脑都趋向于省劲节能减耗。做表面的嘴皮子、笔头功夫,最容易。逐渐来吧,多学喜欢的,多喜欢所学的,让你所学的知识点,对你是有意义的,这样你会比较愿意去费这个劲,付出认知努力。
多和孩子谈论学习的感受,促进孩子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学习状态
平时,多鼓励孩子谈谈他对某科学习上的感受,这很重要。最近有什么体会,哪部分感觉不太透彻熟练,发现哪种做法很有用,自己在什么时间段效率比较高,哪个辅导书练习册上的题质量高、很有用,每个老师讲课最有帮助的是什么……
可以说,凡是能谈论这些的,学习都不会差。和他谈论,耐心听,顺着他的话去聊,多问启发性开放性问题,保持客观中立不带情绪,别有太多说教动机、改造倾向……这样他会更容易说出来。这些对学习的谈论,促使他思考,锻炼自己分析、安排,探索方法,更重要。
写在最后
所谓学习效率高低,差别就在这些具体环节:动机强不强,内容对你是否有意义,有没有积极寻找方法,有没有思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尝试信息提取,考自己一下……
把这些都变成习惯,不用太动用意志力就知道去做,就能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可以做完一系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