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传统习俗里的年味与文化传承
腊月二十八:传统习俗里的年味与文化传承
腊月二十八,是中国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的第二十八天,也是中国春节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的民谣,寓意着人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准备主食。
传统来源
在过去,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没有现代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容易变坏,只有发面不容易坏。因此,腊月二十八这天就成为发面的好时机,人们会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间的主食。同时,这也与旧俗中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观念有关。
民风民俗
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是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除了发面的实际用途外,“八”与“发”谐音,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发大财,财源滚滚。古时候,人们发面的方式较为单一,且腊月气温低,发面时间较长,因此都会提前做好准备。这不仅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来年兴旺发达。
贴花花
“二十八,贴花花。”这里的“花花”指的是春联、窗花、年画等传统纸艺。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窗、炕头、廊柱等处贴上对联、窗花以及“抬头见喜”、“福”等吉庆字样和各种年画,还会挂起红灯笼,将家里家外装扮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到处充满喜气和春意。贴花花不仅是一种装饰,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新年的祝福。
打年糕
年糕作为中国传统的年节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人们将做好的糯米放入石槽中用棒槌打,使其软糯细腻。此外,人们还会使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六宝”、“金钱”、“如意”等形状,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则做成“玉兔”、“白鹅”等小动物形状,年糕还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过年时打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同时也象征着团圆,寓意着人们希望全家团圆、幸福安康。
洗邋遢
古时候,人们认为每逢重要日子,一定要沐浴更衣,让全身由里到外干干净净,寓意除旧布新、万象更新。因此,腊月二十八这天,人们不仅要进行大扫除,扔掉不需要的东西,还要保持个人卫生,无论是自己还是家里,都要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象征着将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通通洗掉,为新一年的好运腾出空间,添福添彩添好运。
炸食物
“二十八,炸疙瘩”是各地在这一天开始炸肉或鱼等,作为除夕的菜肴。此外,像炸丸子、炸豆腐也是很美味的,可以作为零食或祭祀供品。腊月二十八这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山西省太原市人们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省人们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省人们也是“二十八,蒸馍炸疙瘩。”北京人们在这天“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蒸馍馍
蒸馍在山东地区主要指蒸饽饽,在胶东地区最为有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点文化。巧妇俊女竞相献技,把面食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动。许多巧手的妇女,在饽饽上做成各种面塑,有花卉、龙凤、雀蝶等。出锅后,再用各种颜料染得五颜六色,特别喜庆。有的还做面猪头,面鱼神虫放入粮仓上供。也有用枣做成枣饽饽,用以供奉祖先。这些用来祭祀的面点食品,不仅选料精细讲究,造型优美,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喜庆心理写照。
腊月二十八,福气满家园。春节将至,让我们一起迎接崭新的2025年,祝愿大家新春快乐!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到来喜气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