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改写氢能历史:零碳制氢如何降本90%?
中国团队改写氢能历史:零碳制氢如何降本90%?
氢能爆发很可能处于前夜。一旦制氢成本大幅下降,下游端的应用也能很快打开局面。
最近,中国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氢能研究的突破,引发国内媒体广泛关注,《环球零碳》也对此进行了报道,鉴于这些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我们再次对北大团队的研究做进一步解读。
2025年2月1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刊登了一项颠覆性研究——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套“零碳排放”制氢技术!这项成果不仅将制氢能耗降低近90%,还联产高附加值化学品乙酸,为氢能产业的绿色革命按下加速键。
《科学》杂志创刊于1880年,是全球最权威的综合性科学期刊之一,其刊载的研究需经过严苛的同行评审,代表人类科学探索的最前沿。此次中国团队的突破能登上《科学》,足见其重大意义。
这是一个国际合作的结果,可谓十年磨一剑。该研究由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主导,联合中国科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等顶尖机构,历时十年攻关完成。团队通过精准设计铂-铱双金属催化剂(PtIr/α-MoC),在270℃的温和条件下,将农林废弃物转化的生物乙醇与水直接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工业级乙酸,全程无二氧化碳排放!
“挖隧道”的智慧:催化剂如何改写反应路径?
要理解这项技术的革命性,先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催化剂为何能颠覆传统化学反应的逻辑?
想象两个被大山阻隔的村庄A和B。传统制氢技术如同让村民翻山越岭——需消耗大量能量(高温高压),且路径迂回(产生CO₂等副产物)。而催化剂的作用,就像在山体中打通一条笔直的隧道:它不改变起点和终点(反应物乙醇和水,生成物氢气和乙酸),却能重构反应路径,使过程更高效、更清洁。而且通过这条“隧道”时还能顺便捡“钱”---制取工业原料乙酸。
论文中设计的铂-铱催化剂,堪称“史上最优隧道”。通过将铂、铱原子级分散在碳化钼(α-MoC)载体表面,催化剂精准切断了乙醇分子的C-H和O-H键,同时抑制C-C键断裂(避免生成CO₂),最终将碳原子锁定在乙酸中(图C深棕色路径)。这条“隧道”的能耗仅为传统方法的1/10——传统乙醇蒸汽重整需300-1200℃高温,而新技术仅需270℃!
更巧妙的是,催化剂表面形成的“原子级界面”能定向引导反应:
- 乙醇分子在铂、铱位点被“拆解”,释放氢气;
- 水分子在碳化钼表面分解为羟基(-OH),与乙醇碎片结合生成乙酸;
- 碳原子全程被乙酸“捕获”,彻底杜绝CO₂生成。
这种“分子手术刀”般的设计,让反应效率提升至331.3 mmolH₂/(g催化剂·小时),同时乙酸选择性高达84.5%。如果说传统催化剂是“盲人摸象”,新催化剂则是“庖丁解牛”。
经济性分析:成本大降,联产乙酸“一举两得”
该研究展示了一种高效的乙醇重整方法,能够在常压下实现高选择性和高活性的氢气生产,同时显著减少碳排放。那么经济性如何呢?
论文通过Aspen Plus模拟,评估了乙醇重整工厂的经济性。
首先基于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 生产规模:设计的生产规模是每年处理32,400吨乙醇。
- 反应条件:乙醇重整的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和原料配比,会影响产物的产量。这些条件在实验中已经优化以获得最佳结果。
- 技术效率:假设工厂的技术效率能够达到实验中观察到的水平,即高转化率和选择性。
- 设备运行时间:假设工厂每年运行8000小时,这代表了典型的工业操作时间。
最终结果是预计每年可生产36,800吨乙酸和2608万立方米的氢气。
生命周期评估(LCA)显示,该工艺在生产乙酸和氢气时分别减少了21.9%和38.6%的碳排放。通过碳税,该技术每年可额外获得约79844美元的收入。
综合下来,新工艺的制氢成本仅为0.2美元/公斤,相比电解水法(70美元/公斤)降低近99%,甚至比热分解技术(1.6美元/公斤)节省88%!(图A展示)。
更令人振奋的是,反应联产的乙酸是医药、纺织、食品添加剂的核心原料,仅中国市场年需求量就超500万吨。这意味着制氢厂不仅能“卖氢赚钱”,还能通过乙酸创造额外收益。
中国会因铂、铱资源被“卡脖子”吗?
尽管技术前景光明,但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铂、铱、钼等稀有金属的供应能否支撑工业化放大[i]?
- 铂(Pt):全球储量约7万吨,中国占比不足1%,主要依赖进口。
- 铱(Ir):全球年产量仅7-8吨,中国几乎无探明储量。
- 钼(Mo):中国储量丰富(全球第二),但高纯碳化钼制备技术仍待突破。
面对潜在“卡脖子”风险,可能有如下解决办法:
- 通过原子级分散技术,降低铂、铱用量;
- 开发催化剂回收工艺;
- 探索铁、镍等廉价金属替代方案。
实验室到工厂:工业化之路还有多远?
尽管论文数据惊艳,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仍需跨越三大门槛:
- 催化剂量产:原子级分散工艺的规模化挑战;
- 反应器设计: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
- 原料供应链:生物乙醇的稳定供应与成本控制。
从目前可以查证到的消息来看,还没有技术放大方面的报道。
专利壁垒的瓦解与中国的“后发制人”
日本曾通过专利封锁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如高压储氢罐、燃料电池堆),但中国此次突破的“乙醇-氢”技术路线完全绕开日本专利体系。更关键的是,新工艺的制氢成本仅为日本主流技术的1/20。
笔者认为中国完全可等待日本氢能专利过期(或持有企业破产)后,凭借自主技术抢占全球市场。而此次《科学》论文的发布,无疑为这场“氢能暗战”注入一剂强心针。
氢能革命的未来图景
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氢能技术的落地将重塑多个领域[i]:
- 交通:氢燃料电池车的逆袭
- 长途重卡:氢能车续航超800公里,加氢仅需10分钟,完美替代柴油车。
- 航空与航运:空客已启动氢动力客机研发,中国“蛟龙”货轮计划2028年首航。
- 工业:钢铁与化工的零碳转型
- 绿色炼钢:用氢气替代焦炭还原铁矿石,可使炼钢碳排放减少90%。
- 合成氨革命:传统合成氨工艺消耗全球2%能源,氢能路线可减排50%。
- 能源网络:氢储能的崛起
- 风光电制氢:将弃风弃光电转化为氢气储存,破解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难题。
- 氢能社区:日本已试点氢能供电小区,家庭燃料电池同时供应电力和热水。
结语:一场能源革命的序幕
从零碳制氢到联产高值化学品,从突破专利封锁到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这项研究不仅是科学界的里程碑,更是一场能源革命的序章。当日本的氢能梦想因技术封锁反成枷锁,中国正以开放创新的姿态,为人类可持续未来发展开辟新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氢能的时代,属于敢于颠覆、拥抱变革的人。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