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离不开的两轮换电,来到拐点
外卖骑手离不开的两轮换电,来到拐点
扫码,开柜,将耗尽电量的电池放进空格子里,再取出另一个充满电的电池安装到电动车上——外卖骑手张松(化名)又在换电柜完成了一次换电,全程不到5分钟。
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即时配送的从业者由2017年的395万人增长至1210万人,年化增长率超过20%。
骑手队伍的持续壮大,也让两轮换电一度成为一门好生意。
众所周知,外卖骑手赚钱的关键在于尽可能跑更多的订单,这就需要电动车的工作时间足够长。
传统的充电方式不论速度多块,基本还是要花上几个小时,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骑手来说显然不是最佳方案。因此,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换电,逐渐变成越来越多骑手的首选。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国内现有两轮车换电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只有30多家,包括铁塔换电、小哈换电、e换电、这锂换电、智租出行等;它们的换电柜与共享充电宝类似,密集铺设在外卖配送点、小区、写字楼、商超等骑手聚集的场所。
外卖员面前的「唯一解」
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大街上看到骑着电动车、穿着“蓝黄战衣”穿梭的身影。张松就是其中之一。
身为美团畅跑骑手,他日均跑单量达到70单,每天的行驶里程至少在100km,骑行时间超过10小时。
据了解,张松参与的“畅跑计划”是美团面向众包骑手开放的一种模式,相当于“众包里的专送”。虽然不用按规定时间和范围上下班配送,但畅跑骑手不能拒绝派单,而是享受优先派近单,这样相同时间内能跑更多单量。
加入畅跑计划前,张松的日均单量大概在30-50单,现在几乎翻倍,随之而来的就是更迅速的电量消耗。
“如果充电的话,我的车续航80km,充满一次电要6个小时,但一天跑100km以上的配送里程,反复充电显然不现实。”张松说,“现在光是换电,我每天都要换5-6次。”
36氪了解到,2019年以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实施,将整车质量砍到55kg以下、最高车速规定在25km/h以下。这意味着本就有限的电池容量被进一步压缩,骑手如果想保证配送里程和效率,则需要更频繁的补能。
此外,电动车充电场所也受到限制。2021年,《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施行,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为电动车充电。虽然公共充电桩可以充电,但由于骑手数量过于庞大,依然无法满足他们的日常充电需求。
可以说,“以换代充”服务的出现,成了这一背景下解决骑手里程焦虑的刚需。
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预测,2023年两轮车换电柜需求量高达263万台,到2025年将增加至870万台。而这些换电柜的主要用户正是数量庞大的外卖骑手。
张松告诉36氪,目前自己使用最多的换电平台是哈啰旗下的“小哈换电”,收费在239元/月(不限次),周边换电柜的数量也足够多。
他还列举了几个骑手圈常用的换电平台,如铁塔换电、这锂换电、巡鹰出行、光宇换电等,收费一般都在230-300元一个月,骑手用省下的时间多跑几单就能覆盖租金,对他们而言并不难接受。
一位跑单范围主要在乡镇的外卖员对36氪表示,时间不固定、单量不饱和、工作性质更像兼职的众包骑手,才可能为了省下每月300元左右的换电柜费用,选择每天自己充电。
“全天跑外卖必须选换电。”张松说,“毕竟省下6小时的充电时间,就能多跑15-20单。”
张松并不是个例。很显然,对于绝大部分一天要跑100多公里的外卖骑手来说,换电已是他们面前唯一的解。
两轮换电真的跑通了吗?
事实上,两轮车换电柜的盈利模式类似共享充电宝,本质上赚的是电池成本与收取租金之间的差价。
但与主要解决应急需求的共享充电宝不同,换电柜作为外卖骑手日常的刚需,受众稳定、使用频率极高,且往往按月收费,期间可以不限站点、不限次数使用,比起共享充电宝更加“一劳永逸”。
同时,如果不算上电池、电费、点位费等铺设运营费用,单个换电柜的成本仅在1.5万元左右,入局门槛不高,许多企业因此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目前在两轮换电领域,第一梯队的铁塔换电、宇谷科技、智租出行等,已经密集布局了近10万个换电柜,覆盖近150万用户;以哈啰出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和以雅迪为代表的两轮电动车企业也纷纷入局,推出了“小哈换电”、“换换”等共享换电平台。
36氪注意到,就在2023年,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巡鹰集团也宣布启动“巡鹰出行”共享换电项目,历时70天就已在全国28个城市落地了巡鹰出行换电柜。
街边并排而立的两轮车换电柜
商家的不断涌入让可分的蛋糕变得越来越少。尤其对于注重换电柜数量、密度和铺排范围的换电行业来说,背靠头部平台已经意味着在这场竞争中自带优势。
以铁塔换电为例,据「钛媒体」此前报道,其凭借母公司铁塔能源在通信基站上积累的运营与点位优势,在四年间完成了6万多个换电点位建设,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用户数突破100万,现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两轮换电运营商。
换电企业的井喷、头部平台的挤压以及越来越饱和的网点分布,也让许多乘着风口入局的玩家知难而退。「钛媒体」报道显示,两轮换电企业及相关APP一度多达上千个,而现在活跃的APP不到30个,一些昔日的知名品牌如哈喽换电、易骑换电已经相继停运。
有行业观点认为,两轮换电只是即时配送的附属业态,其存在虽然很有必要,但需求天花板本就不高。
如果仅盯着外卖小哥,行业能挖掘的空间无疑已经越来越小。因此,诸如小哈换电、换换等换电平台也开始在居民区附近投放换电柜,将目光转向广大家庭用户。
可惜的是,换电虽然是上千万外卖骑手的刚需,但对于只是把“小电驴”当作通勤代步工具的许多个人消费者而言,隔两天充一次电就已足够,显然不会选择上百元一个月的换电柜。
2021年以来,两轮车“充电不入户”政策实施,换电需求爆发。彼时在行业观察者眼中,两轮换电有望“接棒”共享充电宝,成为共享经济的下一个热点。
而时至今日,需求触顶又暂未在广大消费者中进一步渗透的两轮换电,已经行至拐点。
继续在有限的空间内榨取利润,还是合力打开C端市场新局面,或许是决定两轮换电能否真正跑通的关键命题。
本文原文来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