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也有“好处”?八卦背后的社交真相大揭秘!
流言也有“好处”?八卦背后的社交真相大揭秘!
Via:Pixabay
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流言八卦在塑造自我认知和他人印象中的复杂而多样的作用。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对流言蜚语的研究乐此不疲。这不足为奇,毕竟,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无论规模大小,这种私下议论他人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据统计,在美国和西欧的工作场所,超过九成的人都曾在背后议论他人。更有趣的是,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每天约有一小时是沉浸在这种“窃窃私语”的氛围里。但是,研究人员现在正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社会生活的固定模式。
莱斯大学的心理学家Tianjun Sun指出,过去几十年里,研究多聚焦于流言蜚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点要么在传播者,要么在被议论的对象身上。但如今,他们转变了研究方向,开始更多地探讨流言的积极作用,以及由传播者、倾听者和目标对象共同编织的动态网络如何运作。这项研究深入剖析了基本信息流通、自我提升以及群体内部社会界限的塑造等多方面因素,揭示了流言在塑造自我认知和他人印象中的复杂而多样的作用。
那么,流言究竟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每当有人向你倾诉关于你们都认识的人的事情时--无论这些信息是正面的、负面的还是中性的--都会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建立起一种社会纽带。根据一项研究,这样的分享甚至能增加你对信息传播者的好感度。它就像一把钥匙,帮你解锁谁值得信赖,谁应保持距离的秘密。同时,流言还强化了群体规范。比如,如果有人抱怨同事将发臭的香蕉皮丢进纸质垃圾桶,你可能会站出来提醒,这样的行为违背了办公室的基本规则。
但是,对于这个流言蜚语的“等边三角形”中的每一位成员而言,它都像是一把双刃剑,其效果是助力还是伤害,取决于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流言者的立场、倾听者的感受、目标对象的处境,每个人的动机以及所传递信息的可信度。
流言者,也就是喜欢说八卦的人,作为这场社交舞台上的主角,其行为动机与后果自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他们为何热衷于传播流言?从中获得了何种满足?又可能面临哪些潜在的风险?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孙教授指出,八卦能够编织起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产生一种联系感和归属感。然而,一旦分享的内容触碰了界限,对他人造成伤害,内疚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此外,我们还可能担忧因自己的言行而引发的报复,或是担心在他人心中留下不良印象。
长久以来,流言者常被贴上“造谣者”的标签,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研究表明,他们所传播的大部分信息其实都是真实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社会学家弗朗西斯卡·贾迪尼(Francesca Giardini)及其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室实验,揭示了这一现象。实验中学生们玩了一系列公共物品游戏。在这项研究中,根据参与者的游戏方式,四名玩家有机会从实验者那里获得最多 21 欧元的收益。如果他们向自己的私人账户捐款,他们就能获得自己投入的资金,外加一份集体奖金。如果所有参与者都向集体账户投入资金,则每个人都能获得更多收益,因为集体账户的资金将乘以 1.5。
在几局游戏后,玩家们都认识到了其他人的行为,他们有机会以保密的方式警告其他玩家,谁没有为小组作出贡献。实验人员了解到,那些为集体贡献最多的玩家,往往也是传递真实“小道消息”的积极分子,这里的“小道消息”指的就是那些自私玩家的行径。
另一边,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工作的社会心理学家特伦斯·多雷斯·克鲁兹(Terence Dores Cruz)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他发现,当八卦者与八卦对象没有利益冲突时,他们会传递真实的信息。然而,当他们存在竞争关系或其他冲突时,他们就更有可能传递自以为是或完全虚假的信息。就像情节剧中的反派一样,八卦者可以通过操纵人们对对手的印象来扳倒对手。因此,克鲁兹建议我们,遇到八卦时不妨多想想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谁会是最终受益者?
他还提醒我们,就算是朋友之间,八卦的真实性也可能大打折扣。比如,朋友可能会刻意保护目标人物,不说坏话;或者,为了讨好你,编造些关于某些人的“美好传说”。
尽管动机复杂,但人类平均来说还是很善于判断与之交往的其他人的意图。我们一般都能从日常交往中,摸透对方的脾性和地位。研究表明,我们是否信任某个八卦者,关键在于我们判断他传播消息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我们,还是为了使自己受益。
对于听众而言,流言蜚语至关重要。比如,听到同事可能离职的风声,你可能就会鼓起勇气,接手那些既有挑战又能升职加薪的任务。如果你是新加入某个团体的小透明,这些“内部消息”更是能让你迅速摸清状况,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盟友。“这样你就能在人群中,找到属于你的那束光。”孙教授如是说。
关于流言蜚语如何影响少数群体的研究确实不多,但有一项研究却带来了意外的发现。从2015年至2020年,研究人员深入意大利南部小镇里亚切,那里二十多年来一直热情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难民和移民。他们发现,镇上的许多闲聊不仅跨越了族群界限,反而促进了社区间紧密的联系,种族在这里并不是隔阂,而是交流的桥梁。
然而,并非所有地方的流言都如此温馨。2016年,南非一所历史悠久的白人大学内,一项类似的研究却揭示了不同的景象:关于黑人员工缺席会议的流言,无形中削弱了他们的工作动力和团队士气。
通常,我们都觉得成为流言的主角不是好事,但事实却复杂得多。格罗宁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埃莱娜·马丁内斯库(Elena Martinescu)和她的团队就发现,正面的流言能让被议论的人感到自豪,而负面的流言,虽然听起来刺耳,有时却能激励人们去改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带来积极的变化。
孙教授指出,流言也有其积极面,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她也提醒,“当然,如果流言是负面的,那就会损害你的名声、职业前景,甚至心理健康,这点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虽然很多研究都聚焦于职场流言,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在实验室或网络上进行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克鲁兹教授则另辟蹊径,进行了为数不多的关于流言蜚语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他深入荷兰社区,招募了300多人,让他们列出日常接触的人,并连续十天,每天四次报告自己或他人传递的关于第三人的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可信度、热情、能力等多个方面。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听者都选择了相信这些流言,并据此调整了对被议论者的看法和行为。
总之,克鲁兹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中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流言蜚语既不是正面的,也不是负面的,只是新闻性的。比如谁当爷爷了,谁订婚了。更重要的是,流言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比如,当你知道同事迟到是因为家庭遭遇变故时,你的抱怨就会转化为同情和支持。
所以,尽管流言蜚语听起来不那么光彩,但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它往往并非全然坏事。
Via:《拽妹黛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