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如何成为懂人性“冰冷政治机器”,成为“时间管理大师”
乾隆如何成为懂人性“冰冷政治机器”,成为“时间管理大师”
“冰冷政治机器”是后世给清朝皇帝乾隆取的外号,这个外号的潜台词是:无情冷血、极善玩弄权术、政治天才等。真实的乾隆,除了是“冰冷政治机器”外,还是古今中外几乎无人能及的“时间管理大师”。
政治机器的最大特点是“极善处理政事”,处理效率堪比机器。乾隆处理政事之快狠准是出了名了,没人能否认,他的政治天赋异于常人。
乾隆的政治天赋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生在帝王家,爷爷是千古一帝康熙,他隔代遗传了爷爷的超高政治天赋。早年,又被康熙破格接入宫中亲自教养,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各种政治权谋。
乾隆、雍正、康熙
政斗的本质是人性,这是乾隆在很早以前就有的认知。而人性在哪些地方体现?答案是各种细节中。乾隆从小就善于观察细节,并从细节中推敲出人、事的本质。这一特点,为他日后处理政事的“快狠准”,提供了保障。
具体,乾隆如何通过细节处理政事?乾隆收复准葛尔就是答案。
乾隆一直有个宏愿,就是消灭准葛尔,这也是他的执念,因为这事等于是他爷爷和他父亲一同交给他的一个大大的任务。
当年,乾隆的爷爷康熙三次亲征准葛尔统帅葛尔丹,将外蒙古纳入大清版图、“驱准入藏”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但也依旧没有收复准葛尔。而他的父亲雍正,也曾和准葛尔在漠北大战。清政府和准葛尔双方打了50年,直把战争打成了消耗战而不得不和谈,收复大业,也就此搁浅。
从准葛尔东征的1688年开始,到乾隆瞅准消灭准葛尔的最佳时机这年,也就是1755年,清朝和准葛尔,打了近70年的仗。
准葛尔与大清地图
1755年,被乾隆认为是收复准葛尔的最佳时机。面对群臣的激烈反对,他毅然出兵准葛尔。当大臣建议让军队带足半年粮草时,他坚决反对,最终只拨给了他们三个月的粮草。
相比康熙当年的亲征,乾隆则是坐镇北京遥控准葛尔战争。
不亲征,在多数人看来,都是大忌。毕竟,不在前线,仅凭乱七八糟的前线战报,是极难看清前线状态的。
开战以后,乾隆收到的战场奏折还五花八门,有统兵将领,地方官员,八旗里的中高级军官,甚至还有当地带路党,就连蒙古王公也跑来直接上奏折了。
人都是自私的,这些奏折里,一定会有假,毕竟上奏的人往往会为了私心争抢功劳,或者出于私怨夸大其词、扭曲事实,或者干脆谎报军情。
普通政治领袖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会出现误判。可乾隆却依据这些战报,完整地把前线的真实战况还原出来了。他怎么做到的?实际就是凭借对细节的推敲。
每次收到战场奏折后,乾隆都会将这些奏折放在一起反反复复地看,尤其细节部分,他会单独拎出来,按照时间线和提到细节的人员特性进行反复比对。如果比对不出来,他就先等一等,他清楚:谎言只能瞒的了一时,时间久了,谎言一定露馅。
其中,乾隆对雅尔哈善的处理,就是他利用细节、人性推敲后成功揭秘真相的例证。雅尔哈善当时负责攻打库车久,打了很久也没打下来。事出反常必有妖,真实情况是,雅尔哈善这人粗枝大叶还轻敌,一不留神就把被他围困的小领袖小和卓霍集占给放跑了。
雅尔哈善不敢如实上报,就开始设法在奏折中甩锅,他竭力将战事不利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乾隆看到他的战报后,迅速察觉到:他在用春秋笔法。乾隆以最快的速度将所有人的奏折和雅尔哈善的奏折进行对比看,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雅尔哈善把小领袖逃跑的时间搞错了。
乾隆推断,如此关键信息出错,只有一种可能,写错的人,想竭力掩盖什么。这个真相,只有一个:人实际是因为他而跑掉的。
知道真相后,乾隆将雅尔哈善处死,并流放他的家人。
乾隆
准葛尔之战,仅仅只打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准葛尔被收复。乾隆,终完成了祖父和父亲未完成的遗愿。而这个过程中,他奖惩的官员不计其数,且基本不出错。
政治机器的第二大特点是冰冷,乾隆的冰冷,在一次断案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