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廉颇: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以英勇善战和忠诚爱国著称。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破齐扬名到长平之战的辉煌,再到晚年被排挤出赵国的坎坷。他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更是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人物简介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中国战国末期赵国名将。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参与五国联军伐齐,击破齐军,取阳晋,拜为上卿。他曾因蔺相如位居己上,深感不服,后因蔺相如屡谦让退避而感悟,负荆请罪,二人遂为刎颈之交。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廉颇被派到长平抵御秦军,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军劳而无功。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国所施的反间计,以赵括取代廉颇,终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即位后,派乐乘接管廉颇兵权,廉颇大怒,驱逐乐乘,自己则投奔魏国,居于大梁,但不被重用。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赵悼襄王欲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国效力。但赵悼襄王所派的使者受到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使其以为廉颇衰老,遂不召其回国。廉颇后为楚将,最终于寿春悒悒而终。
廉颇作为赵国末期的主要军事将领,征战数十年,破齐败燕,守卫长平,战功卓著。后世有说法将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与蔺相如“将相和”的事迹,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主要事迹
破齐扬名
赵惠文王在位前期,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赵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形成五国联军伐齐的姿态,大败齐军。廉颇也参与了这场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国境内,攻取阳晋(今山东郓城西),威震诸侯。随后,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在“完璧归赵”事件中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非常不满,扬言要羞辱蔺相如。然而,蔺相如得知后,为了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尽量回避他。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但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颇得知后,深感惭愧,于是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从此两人和解,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廉颇被派到长平抵御秦军。面对强大的秦军,廉颇采取了坚壁固守的策略,使秦军劳而无功。然而,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听信了郭开的谗言,用赵括取代了廉颇。赵括的轻敌冒进导致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
破燕拜相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以乘机进攻。”燕王喜不听昌国君乐间、大夫将渠的劝阻,出动了两支军队,共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等率军进攻代地。燕军行进至宋子(今河北晋县南)时,孝成王决定派廉颇领兵反击。廉颇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一说俘获)栗腹;又在代地大破卿秦等,将其俘获。他乘胜逐北五百余里,包围了燕都蓟城(今北京市西南),迫使燕国启用将渠为相,并割让五座城,这才解围停战。
此战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鄗代之战后,孝成王把尉文一地封给廉颇,赐号“信平君”,并授官假相国。
�悒悒而终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国的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然而就在同一年,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居于大梁(今河南开封)。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悼襄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于是,悼襄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悼襄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悼襄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再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起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在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逝世。
后世评价
司马贞:“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安边定策,颇、牧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