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黄维十二兵团为何惨遭全歼?四件事让兵团军心动摇!
淮海战役中,黄维十二兵团为何惨遭全歼?四件事让兵团军心动摇!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进入关键阶段。蒋介石命令黄维十二兵团从确山出发,驰援徐州。然而,这支被誉为"关内国军主力之主力"的精锐部队,在黄泛区的复杂地形和解放军的层层阻击下,最终在双堆集地区陷入重围。本文将深入分析黄维十二兵团被全歼的过程,以及导致其失败的几个关键因素。
在增援徐州这件事上,要说黄维还是挺憋屈的,他虽然归为王牌十二兵团司令官,但他连行军路线上也做不了主,因为蒋介石亲自为他拟定了一条行军路线,那就是从确山出发,一路经过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然后到达徐州。这条路线是增援徐州最为捷径的路线,但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泛区,并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展开,沿途先后要渡过南汝河、沙河、颍河、西淝河、涡河以及北淝河等河流,一路上处处被河流阻隔,还不时遭到我军的阻击。
在前期的一系列阻击中,我军往往故意作出一战即退的样子,让黄维对自己王牌兵团的战力颇为自满。殊不知,这其实是刘伯承的添兵减灶之计,黄维十二兵团正一步步陷入我军我军预设的口袋阵中,并最终在宿县西南及双堆集地区不到十公里的范围内陷入包围。
成功将黄维十二兵团合围对我军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这个淮海战役中唯一的变数不再成为变数,双堆集即将成为下一个碾庄。不过,黄维在十二兵团被围后一开始并不感到忧心。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突围,并且十分自信十二兵团有能力突围出去。他相信,十二兵团绝不会步黄百韬第七兵团的后尘,我军根本吃不下十二兵团这个“硬核桃”。不仅如此,黄维还表示要让我军啃掉牙、胀破肚皮,败北于阵前。既然如此,黄维十二兵团的结局为何完全出乎黄维的预料,几次突围不成,最终还惨遭我军全歼呢?
坦白说,黄维的自信并非没有道理,十二兵团双堆集被围与黄百韬碾庄被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从兵力方面来讲,黄百韬第七兵团下辖五个军,一开始满打满算确实有10万多人,但在过运河的过程中一部被追击歼灭,63军就在窑湾即遭全军覆没,退守至碾庄时整个兵团只剩下四个军,且只有六十四军和四十四军相对完整。反观黄维十二兵团,从河南确山向徐州进发时基本没有受到损伤,双堆集被围时基本还处于满编状态,要想成功吃下无疑难度更高。
从战斗力的角度来看,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虽然战斗力强悍,但黄维十二兵团要比非嫡系的黄百韬兵团更加强悍。要知道,从1947年以后,国军先后组建了22个兵团(不含西北兵团),其中公认的三个最强兵团兵团分别是廖耀湘第9兵团、国民党第12兵团以及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并不在其列。第七兵团的核心部队第二十五军毕竟是杂牌出身,一直是以次主力身份参战,而国军第十二兵团的核心第十八军是老牌国军五大主力,十二兵团也被誉为“关内国军主力之主力”。黄维第十二兵团基本都是配备了美式装备,而中野在挺进大别山之后重武器基本丢了,打黄维这样的机械化兵团明显吃亏。
从围歼的人数来看,碾庄之战黄百韬面对的华野大军有16个纵队35万余人,尽管华野仅用了5个纵队15万人围歼黄百韬,反倒用了8个纵队的兵力用于阻击邱李兵团,但15万对比7万兵力比接近2:1。而双堆集战役黄维一开始面对的中野不过7个纵队14万人,12万对比14万两者可以说兵力相当,按照兵法上“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理论,中野凭区区14万人基本包围不了黄维兵团。此外,中野虽然有14万之众,但在武器装备上和黄维十二兵团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想要以弱势的一方包围强势一方,难怪黄维被围之初根本不惧。以上几点不难了解黄维自信的原因,而黄维十二兵团最后之所以会遭到全歼,主要是因为四件事动摇了军心,归结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件事是廖运周起义。前面我们说过,中野14万人一开始围歼黄维十二兵团时,在武器装备和人员上并不构成围歼的条件。黄维这个时候原本是想挑选几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迅速实现突围。这个时候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主动请缨要打头阵,黄维没有多想便信了他的话,不料廖运周借着突围的名义转手就调转了枪口,加入到了我方的阵营。廖运周的这一起义瞬间打蒙了黄维的突围计划,使得敌我双方的力量差距瞬间拉开,黄维也错失了最佳的突围机会。
第二件事是蒋介石的手书。廖运周起义后,黄维亲自督促指挥,向我军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虽然都被中野的王近山纵队给顶了回去,但我军也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进退不得之际,黄维突然收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蒋介石让他原地固守不得突围。蒋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保全杜聿明30万大军安全从徐州撤出来,不惜让陷入包围圈的黄维兵团牵制解放军的兵力。可以说,如果不是蒋介石的这封原地固守的命令,黄维真能从中野包围圈里冲出来也未必,而等到华野三个纵队也加入到了围歼行动中来,黄维就是有通天本事也没有突围可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件事是毛主席的劝降信。双堆集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毛主席曾通过阵地广播和传单的形式向黄维兵团的官兵们写了两封信。信中交代了十二兵团目前的处境,劝诫十二兵团官兵缴械投降,少死些人为新中国做点事。所有放下武器的官兵,一律不杀不辱。并表明愿意留下可以当解放军,不愿意留下可以放他们回家。这些赤城的话给十二兵团很大的冲击力,有些国军士兵原本就不想打内战,战斗力自然在很大程度被瓦解。
最后一件事是黄子华起义。受八十五军廖运周110师起义和毛主席劝降信的影响,黄维一方面不再信任八十五军,故意把八十五军放置在最外面的一道防线,拿他们当炮灰,处处对他们加以监视。此外,十八军仗着自己是兵团的王牌主力,处处给85军二十三师小鞋穿。在内外夹击之下,85军23师师长黄子华动摇了继续打下去的信心,于12月9日率残部一万人向我军投诚。以上四件事对黄维十二兵团来说都堪称致命伤害,一步步瓦解了黄维精心构筑的防御体系,并最终造成了黄维十二兵团难逃被歼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