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武状元地位不如一个文秀才,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去考武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武状元地位不如一个文秀才,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去考武举?

引用
中华网
1.
https://mkan.china.com/article/1265168.html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武举考试作为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变迁。从唐朝武则天时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考试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武举考试的演变历程,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中国的科举考试开始于隋唐时期,而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武举考试则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武周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科目包括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由此,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武举"或说"武科"就此登场,并为后来各朝所承袭。

唐朝时期的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整个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朝以后,武举的技艺部分大为简化,马枪、翘关等项目被取消,身材、语言之类也不再列入考试范围。最终,技艺项目大体简化为步射、马射两项,要求大为降低。

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宋代武举遵循的是"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的原则,也就是说,先考策问,通过以后再根据弓马成绩决定录取名次。那些"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莽夫们就首先被淘汰了。

因为要考策问,宋朝便有了所谓的"武经",也就是《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和《唐李问对》这7本书成为武举的必读必考书。类似的做法,想必也与宋朝开国之初的"杯酒释兵权"、" 文臣优先"的国策取向有着莫大的关系吧。可以想象,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倾向下,武举考试的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元代后,因为统治阶层本就是一群骑马射雕族,或许在他们看来,武举没有什么必要,因此元朝武举废止不行,是个空白。

等到明朝后,武举考试虽然被恢复,但仍旧坚持"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的原则,军事谋略被置于技艺之上,如果笔试不及格(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改为默写武经),后面的也不需要再考了。当然,明朝虽然有武举,但因为当时军职多由世荫承袭或行伍提拔而来,武举选将不过是个补充形式,意义不大。

不过,明末名臣熊廷弼倒是值得一提。据《明史》记载,熊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据说他家有副对联:"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这说的是熊迁弼在万历年间先种湖广武乡试头名,后又弃武就文,考中万历二十五年(1597)湖广乡试解元,并于次年中进士。作为能文能武的通材,熊廷弼这等案例十分罕有,在中国科考史上是独此一例了。

要说起武举的真正兴盛,恐怕还得是清朝。和宋明两朝所不同的是,清朝特别重视马步射的考试,武举也由此被重新拉回了偏重弓马的老路。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武举试后,康熙发现武举中式多是江浙人,他认为这很不合理,因为南方人文才虽好但身材未必见佳,如驰骋疆场断然没有北方人有优势。于是,康熙随后下诏,令今后武举应以应以"外场"为重,必须马步箭俱佳的才能取中。此后,清朝武举即以技艺为主,内场笔试变得无足轻重。到嘉庆朝后,武举考试干脆废除策论,而只需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段即可。

据说,道光朝有次举行武举考试,道光亲临殿试。在拉硬弓一项中,应试的武举人中没有一个人选用"出号弓"。原来,当时考试用的硬弓分头号、二号、三号三等弓(对应力气要求为"十二力"、"十力"、"八力",1力=10斤),而"出号弓"力量要求强于头号弓,考的就是膂力,武举人们个个避重就轻,这让道光帝十分生气。

于是,道光亲点牛凤山、孙和平拉"出号弓",所幸二人不负圣望,都拉开了"出号弓",这才让道光转怒为喜。事后,道光训斥监考的王公大臣,说:"武举同样是国家抡才大典,如果连一个能拉开'出号弓'的人都找不出,这成何体统?试想今天牛凤山、孙和平也拉不开的话,朕选谁当武状元?"

清朝武举重技艺轻文试的做法,也让那些得中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们大多是赳赳武夫。由此,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不起,武举的地位大不如前。清代学者赵翼有一段记述就很能说明问题:

"武闱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余尝主顺天乙酉科武乡试,其策有极可笑者。如'一旦'二字多作'亘'字,'丕'字又作'不一'字,盖缘夹带小本字画甚密,不能分晰,故抄誊讹错耳。……然外场已挑好'双好'字号,则不得不取中。幸武闱无磨勘之例,可不深求耳。"

据统计,各朝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但清朝之前,记载多有阙如。近人朱彭寿对清朝武举做过一番统计,即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进行了112次,也就是产生了112个武状元。这些武状元中,河北最多达32名,以下为山东13名、浙江8名,江苏6名,河南、山西各5名,广东4名,甘肃、福建各3名,江西2名,四川、陕西各1名。此外,八旗9名(汉军旗六、满洲三)(不过这是不完全统计,因为有19人籍贯不明)。

近代以后,随着热兵器逐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以冷兵器为主的武举考试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道光末年,兵部侍郎曾国藩负责主持武举会试内场"武经七书"的考试,他为《武会试录》作序时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唐宋武举都是按图索骥,因弓马得中的不过是挽强弓、举重石的市井粗才,因策论得中的更不过是些只会记录章句、作琐细无用文章的人。"

甲午年后,新军改革开始,新式的军事学校也纷纷建立,废除武举考试的议论不绝于耳,并在戊戌年中一度被采纳。之后,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武举也在1901年画上句号,清廷于当年颁布上谕,宣布废除武举,其中云:

"武举一途,本属明朝旧制,沿袭已久,流弊滋生。举人修习之拉硬弓、舞大刀、举重石和马步箭诸项,皆与兵事了不相干,于今无甚用处。从今而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的乡试、会试即一律永远停止。"

至此,武举年代随风而逝,成为历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