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蜀吴军服主色调狂想
三国魏蜀吴军服主色调狂想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军服主色调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确凿的历史记载,但通过分析五德终始论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战国末期邹衍创建了一种名为“五德终始论”的理论来解释王朝间的兴衰更迭,按其五德之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当时正值周天子式微,诸侯争霸称雄,燕昭王欲称北帝、齐闵王欲称东帝,邹衍的五德之说迎合了他们“凌驾于周天子之上”的企图,因此在列国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后来一统六国的秦王嬴政也接受了这种五德理论,并依据五德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设定,如秦国以皂色(黑色)为正色,
邹衍“五德”论迎合了当时诸侯争雄的时代背景
嬴政的皇帝袍服亦以黑色为主色调。在五德理论中,黑色主水,而以玄鸟为图腾的秦人素来就有着悠久的黑色情怀,黑色象征着老秦人的严肃、倔强、勇武的群体性格。黑主水德,而水克火。因此秦代周有了其在五德理论上的正当性。但与火德延绵的周朝相比,崇尚水德的秦朝无疑是极其短命。二世而亡的惨淡甚至让不少人对其正统性产生了极大怀疑。如西汉著名开国功臣北平侯张苍便认为秦朝国祚太短且施政暴虐无道,根本不配被视作是周朝之后的正统王朝,所以泱泱大汉实际接替的是周朝而非秦朝。因此汉朝的正朔应为水德,汉高祖刘邦最终采纳张苍的建议,定西汉王朝之德为“水德”,自称黑帝,建黑帝庙。
秦人尚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德学说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新的阐述(因为这并非本篇的主题,篇幅有限,故不展开),在这种背景下,汉文帝朝时,一位名叫公孙臣的鲁国道士上市游说皇帝,他与昔日张苍意见向左,承认秦王朝乃正统王朝,西汉取代秦朝至今,土德方盛,“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神奇的是,据说第二年在成纪的地方真的出现“黄龙”神迹,这令汉文帝最终相信了公孙臣的说法,并拜其为博士,命他与儒生们草议改正朔、易服色之事。据说汉文帝本人也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开始着黄色服饰。但关于汉朝应尚何德的争议不仅并未一锤定音,更混乱纷争才刚刚开始。汉文帝刚刚“改正朔、易服色”才一年,便有大臣上书称,汉高祖刘邦乃“赤帝之子”,因此汉朝即便是土德,也应协于火德,汉文帝一听觉得有理,又根据火德主赤色的原则,改穿红色朝袍。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太史令司马迁以及壶遂三人又上书汉武帝,建议重整礼制,最终重新确立汉朝之德应为土德。至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后,为了强调自己得位的正当性,采用
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理论,将西汉王朝之德再次改为火德,而自己所建新朝为土德,以示自己乃是承接而非篡夺。到东汉光武帝刘秀,作为传说中的预言之子,他与火似乎有着生来的羁绊。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预言刘秀为天命之子的《赤伏符》
于是“火之继承人”刘秀自然也将火德作为自己所建东汉王朝之主德。火德尚赤,因此东汉也称炎汉……
东汉崇尚火德
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末群雄间经过残酷激烈的斗争厮杀,终成三足鼎立之势。即后世知名度极高的三国时代。那么聪明的你是不是会产生疑问,昔日名义上皆为汉臣的魏、蜀、吴三家势力,其军队大体都脱胎于
旧日东汉军队,其兵将甲胄装束想来大抵相似,大规模会战时区分敌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大概便是军服颜色,虽然考虑到当时生产力的现实水平,给所有士兵的军服染色显然是不现实的,但魏蜀吴三家总归应该是各有各的主色调,这点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三国历史的吉光片羽中,我们只能对其各自的军服进行比较合理的分析推测,军服外能展现三家不同的军容气质,内则蕴藏着他们希望达成的野望诉求。故而我更愿意称其为一种基于客观的狂想。
蜀汉
蜀汉创始人,昭烈皇帝刘备,早年织鞋贩履起家,先衣依附于老学长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一生创业,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达到人生巅峰。同年,刘备称汉中王,时年59岁。
刘备一生辛苦创业,足迹遍布四方,因而其军队来源想必也是极其复杂,早年要统一军服是不大可能的,一来刘备军早年没有稳定的根据地,缺乏稳定的收入和物资,二来刘备军从属过太多势力,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难有机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蜀汉军队真正开始整合自己武装力量,有能力形成自家的军服特点的时期,大抵是生死攸关的汉中之战结束,蜀汉外部军事压力大为减轻以后。根据被较多接受的说法,刘备自创业之初便高举的“汉室宗亲”之大旗,在其创业成功后自然也被发扬壮大,东汉为火德,蜀汉政权之主德亦为火德,以示蜀汉政权对东汉的承续之意。这在一些细节上或许能得到一些印证。如《三国演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痛骂王朗时,便称先帝刘备所建蜀汉乃是对炎汉,即东汉的一种继承。
三国风格的兵人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除此之外,从蜀后主刘禅的年号中,也颇有崇尚火德的意味,最明显的便是蜀汉最后一个年号——炎兴。
火德主赤色,因此蜀汉军队军服之主色调很可能为赤色,当然,也有一些观点从四神兽的角度出发,认为蜀汉政权地处西南,收南方神鸟的庇护,因而其军队军服的主色调为红色。但有待商榷的是,赤色染料据说在当时成本颇高,大规模印染似乎也不太现实。
曹魏
曹魏政权的创始人曹操,虽比不上袁绍背后四世三公这样光耀的门楣。但也是极其显赫的,其父曹嵩,曾任三公之一的太尉,其祖父曹腾是历侍四朝的大宦官,颇有名望。在如此家世背景下,曹操才加冠之年,便和很多官二代一样,以孝廉入朝出侍,起点便是很多寒门子弟望尘莫及的洛阳北部尉(虽然确实也有点烫手)。之后曹操虽因其刚正执法在官场几经波折,但曹操在东汉政界和军界的多年积累注定了他与没落的东汉王朝间深深的羁绊。曹操真正开始独立创业始于其本人所发动的“讨董战争”,我个人相信,在战争最开始的时候,曹操的本意是要中兴东汉王朝的,曹操创业早期在军略上的一大手笔便是“迎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军队在名义上便成为了汉献帝官方认证的军队,即东汉最后的官军,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军队军服的主色调很有可能亦是红色的。但随着曹操集团的不断壮大,当曹操成为中国北方当之无愧的最强霸主时,我不敢确定曹操是否还秉持着初心。公元213年,他逼迫汉献帝册封其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时,那时他又将东汉王朝置之于何地呢?因此,有观点认为在曹操时期,随着曹魏集团的不断发展,曹操渐有代汉自立之心,根据五德理论,水克火,而水德尚黑,因此曹魏军队军服的主色调可能慢慢地从赤色转变为了老版《三国演义》中那样的黑色。
曹魏势力在曹丕之后主土德
曹操去世后,继承其基业的是世子曹丕,隐忍多年又肩负雄才的曹丕不再满足于魏王的地位。他迫使汉献帝禅让后称帝建魏。并依据“五行相生”理论,定曹魏之主德为土德,土德尚黄。因此,在曹丕登基之后,魏国军队军服的主色调很可能就变成了黄色。
东吴
江东孙吴政权的奠基者孙坚与魏武曹操和昭烈刘备的出身又是大不相同的,他既不是高官公子,也不没落的皇室后裔,他出自寒门,是一位非常励志的小镇做题家,更为难得的是,他天生自带勇猛善战的天赋,这在乱世中是最耀眼的品质,尤其是在民风彪悍的吴地,孙坚在数次平叛战争崭露头角,之后在黄巾大乱中,孙坚受中郎将朱儁赏识,被朝廷授予佐军司马一职,得以在淮、泗一带招募勇士,再加上自己原有的亲信部曲,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武装,这大概便是日后江东孙吴政权军队的雏形和基石吧。
江东猛虎孙坚
掌握武装的孙坚虽然作风有些强硬粗暴,但其心可鉴,一直都是为朝廷而战,在“军合力不齐”的讨董战争中,孙坚是极少数全力奋战的指挥官,也是诸部兵马中取得最好成绩的一路。在这场战争中,孙氏军队的军服色调似乎也可以窥见一二。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孙坚被董卓方面的骁将徐荣击败,当时大败的孙坚突围时身边仅余十数骑。因孙坚常戴一顶赤厨帻(头巾),因此格外显眼,情急之下,孙坚的亲信部将祖茂换上了红巾,替主公吸引敌人,保得孙坚平安。所谓”帻“,”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武吏带赤帻,一方面是因为其鲜艳醒目,可以提振士气,一方面也可能与汉朝的火德之论有关。由此或许说明在孙坚心里,他始终是汉臣,他的军队也仍是汉军。因此,最初的孙氏军队军服的主色调大体也是红色的,当然,考虑到孙坚家底薄,他可能确实没有资源和能力来统合自家兵马的军服。
可惜的是,孙坚这位汉之忠臣中的“武力担当”最终选错了合作对象,最终在替袁术攻打刘表的代理人战争中中箭身亡,令人唏嘘。之后孙氏集团虽然后继有人,并勇猛善战不下其父的“江东小霸王”孙策和“举贤任能,各尽其心”远胜其父的孙权两兄弟的经营下,孙氏集团涅槃重生,开创了与魏、蜀鼎足的东吴政权,但孙坚那颗忠诚于汉室的心却一去不返了,东吴集团的孙大帝表示,反正自己割据江东,也没兴趣当汉室忠臣,便在选择东吴朝主德时想了一个很讨巧的办法,他以东吴之地在华夏之东,而东方属木为为根据,将东吴之主德定为木德,且“木生火、木克土”,这样一来东吴似乎对蜀汉和曹魏都有一定的压制,真是个机灵鬼!因而,东吴军队的军服主色调可能和老版《三国演义》中那样,以青木色为主色调。
【当然,上述观点仅为推测狂想,有待商榷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