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很多人受益匪浅的5种数学逻辑思维
让很多人受益匪浅的5种数学逻辑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不仅仅是解题的工具,更是一种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本文将带你探索五种源自数学的逻辑思维,帮助你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概率论: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概率论教会我们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例如,某件事的成功概率为20%,并不意味着重复5次就一定能成功。如果将95%视为成功标准,那么这件事需要重复做14次才有95%的成功概率。计算如下:一次失败的概率为80%,重复n次都不成功的概率为5%时,即0.8^n = 0.05,可得n = 13.42次,约14次。达到99%的成功概率则需要重复21次。
"正确的事要重复做"是概率论的自然表述。正确之事是大概率成功之事,重复做在概率论中有定量理解。商业中20%的成功概率不算低,重复14次的成功概率就很高。由此可知创业一次成功概率小,融资时需准备多次创业预算。有人想,一个领域成功概率1%,找20个领域做,是否和一个领域20%成功概率效果相同?按95%成功标准,1%成功概率的事在一个领域需重复做298次。这就像纠结做全才涉足多领域还是专才深耕一个领域更容易成功,概率论表明专才成功可能性更大。所以创业要专注,涉足太多事会使成功概率降低。虽然没有概率,但重复做大概率成功之事,成功概率可接近。这就是概率论教会我们从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的思维,学习概率论重点是理解这种思考方法,以选择大概率成功的人生道路。
微积分:动态看待问题
微积分让我们从静态视角转为动态。以推静止物体为例,推时瞬间有加速度,加速度累积成速度,速度累积成位移,此为积分;位移对时间的一阶导数是速度,速度的一阶导数是加速度,这是微分。
微积分在生活中的作用重大。它让我们从静态视角转为动态。人从努力到能力、再到被赏识是个积分过程。很多人努力一天就期待赏识,这是不懂积分过程。反之,有人懈怠后,能力不会马上下降,过段时间工作成果才受影响,这也是积分效应。理解微积分思维,能明白努力获认可需长时间,从而心态平和。“莫欺少年穷”“不在乎第一份薪水”都体现这种思维。事情结果是长期积累的,出问题要从宏观追溯到微观找根源,不能只看当下,要看到背后长期积累的过程。
几何学:公理体系思维
欧氏几何有5条基本公理,像两点可连直线等,其他定理都由这5条公理逻辑推导而出,如三角形内角和180度等,众多定理构成其公理体系,公理如同大树的根。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公理体系不同,从其公理可推出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度等不同定理,与欧氏几何体系迥异,但二者并不冲突。
这种公理体系思维在生活里很关键。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类似公理。不同的这些“公理”会使公司行为决策差别很大。公司的规章制度等都是基于这些“公理”衍生出的“定理”,且这个体系应自洽。完备的公理体系下,无需老板事事定夺,公理能推导出应对各种情况的法则。若公司常需老板决策,或制度与愿景等不符,可能是公理不完备或推导有问题,需完善公理体系。
就像在责权利法则方面,我们以“创造最大价值的人,获得最大收益”为公理。所有制度安排都是根据此公理推出的定理。若制度违背公理是我智商不足,我会道歉并修改。若我不改正或对公理动摇,大家可离开,因为我们因相同公理体系而彼此成就。公理是一种选择、共识、基准原则,不同公理产生不同体系与结果。
代数:数字的方向性
数除大小外还有方向,有方向的数叫向量。这一概念对生活有启示。比如,一人向东拖箱子用力30N,另一人向西拖用力20N,箱子会向东走但只剩10N的力,速度变慢。在公司里,两个有能力的人合作时,能力同向形成合力是最好结果;若能力方向相左互相牵制,可能不如一人单独做。还有一种情况,做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方向的想法,不知哪个方向正确时,可以让他们都去做。虽然方向不同会互相牵制、损耗力量,但最终事情会朝着相对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像在复杂的决策中,当方向难以判断时,不同方向的尝试可能会在相互作用下找到相对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单纯追求力量的大小,要重视方向的相对正确性。
博弈论:全局最优和共赢
博弈论关乎涉及他人的决策逻辑。下围棋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每步棋一方的得是另一方的失。在零和博弈里,要追求全局最优解而非局部最优。下围棋不能只图每步吃掉对方最多子,而应着眼终局利益最大化,有时需以退为进。办公司同理,想获最佳结果,关键处需妥协。
还有非零和博弈,讲究共赢。但共赢需建立信任,这并不容易。如市场需100万台冰箱,多个厂家若都各自生产100万台,就会供大于求,都受损失。若能建立信任,10个厂家各生产10万台就能满足需求,实现共赢。可只要有一个厂家违约多生产,大家就会受损。如何建立信任呢?一是找到能建立信任的伙伴,远离无法共赢之人;二是主动释放信任,让别人知晓自己值得信赖,这样想共赢之人就会前来合作。
为什么要训练数学逻辑思维呢?这是为了让自己具备符合规律的思维模式。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并不是说要刻意约束自己,从而避免做出越界之事。而是因为拥有了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所以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不会超出边界。这,才是真正的从心所欲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