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海关:毓秀山海 天下雄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海关:毓秀山海 天下雄关

引用
1
来源
1.
https://zhuanti.hebnews.cn/2025-01/24/content_9296160.htm

山海关,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雄关要塞,不仅是中国长城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它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长城始建于明朝,全长26公里,囊括了海上长城、滨海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等多种形态,被誉为天然的长城博物馆。

山海关城:漫步旧日时光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在此建关。由于关城位于燕山、渤海之间,所以就叫山海关。山海之间只有宽不到8千米的狭长通道,中间坐落着山海关城。

山海关的城池规模,周长约4千米,城的东墙与长城主体城墙相连。“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建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城门外还建有瓮城、东罗城,罗城外还有瓮城等建筑。古城四面开有城门,东、西、南、北四门分别称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威远门。

这里是明朝长城几个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关城建在通往京城的大道上,也是从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山海关因地理位置的重要,长城设防十分严密。以山海关关城为中心,所建筑的城墙、城台、城堡、敌楼、烽燧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形容山海关有句话,叫作“倚山襟海”,道出了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山海关老龙头一座石碑上书写的四个大字“天开海岳”,则形象地描写了山海关的宏大气势。

山海关城的东城楼,又称镇东楼,就是山海关的标志性建筑——“天下第一关”城楼,它耸立在长城之上,雄视四野。悬挂于城楼门上的“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每个字高1.6米,为明朝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五个楷书大字,笔力苍劲浑厚,与威严的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据《临榆县志》记载,明清之际曾多次维修,解放后又多次修缮,因而使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及战火洗礼的建筑,仍傲然屹立。站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上,向北望能看到角山长城的雄姿,向南望,蔚蓝色的大海也朦胧可见。而今城楼前的广场已是古城各种活动演出的主要场地,每逢年节和旅游旺季,人山人海。

山海关的钟鼓楼,是明代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修建的,当时的位置在关城北大街一带。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山海路参将谷成功移建于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故又称中心楼。山海关钟鼓楼由钟鼓二楼及文昌殿组成,三体合一,独具特色,明清以来是军政要人及文人墨客登楼观景、品茶赋诗的场所。古城复修之后,恢复了宏厚有力的晨钟暮鼓,每当新年到来之际,钟鼓楼上就会响起悠扬悦耳的钟声,祝福人们幸福安康。

山海关的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及钟鼓楼,上方都有箭楼。登上去,透过箭楼的窗棂远望,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古城风貌。每天下午都会有鸽群在古城上空盘旋飞翔,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传递着自由和浪漫。

角山长城:探秘“万里长城第一山”

角山位于燕山余脉,主峰海拔519米。因其双峰峥嵘,宛如角立而得名。长城从老龙头延伸至角山,角山因此成为万里长城经过的第一座高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山”。据《临榆县志》记载:“角山,距城北六里,脉自边外滦河之北,迄通而东,至建昌之南为大横岭,分支南下,起伏转折,至山海关北顿起高峰,横开列障,南临大海,长城枕之,控畿甸,界辽沈,关城之重镇。”角山长城凭借地势天险,成为山海关城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角山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由徐达主持修建。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又先后建设了敌台和烽火台。角山长城自“旱门关10号台”起沿着巍峨的山势、险峻的地貌起伏盘旋,全长4公里多,呈“厂”字形。角山长城是高山长城的代表,这段长城的建筑工艺和建筑风格,在长城建筑史上是一个典型,城墙高度一般7—10米,宽度4—5米,在山势陡峭之处有利用悬崖峭壁而不砌砖石的“山险墙”,有宽仅2.7米甚至42厘米的小墙,城墙高度也是因地制宜,最高达到10米,这些墙段十分险峻,易守难攻。

走进“山”字形的大门,经过一段步道,沿着台阶登上长城。这里山势嵯峨,绵延起伏,不愧是山海关的天然屏障。角山长城几经修复,却有一座敌台依然保留了原貌,成为山海关北翼城唯一残存的敌楼,这就是“腰铺九号台”,其楼体大部倾颓,唯余内拱傲然挺立,尽显古朴沧桑,被誉为“最美长城敌楼”。夕阳西下,斜阳将我的影子映在残垣之上,向北望去是角山新修复的长城和城下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向南望去,是寻常的农田和民居,此时,我与这片土地、与长城,融为了一体。

老龙头:雄奇险峻的海上堡垒

从山海关城,长城向南延伸4千米,直入碧波万顷的海浪之中。长城入海的地方,便被称为老龙头。人们把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上、势欲起飞的长城,比作一条腾飞的巨龙,把长城在山海关的入海处称作巨龙之首,既形象又恰当。

老龙头入海的那段条石砌筑的城墙,是明万历七年 (1579年)蓟州镇总兵官戚继光、参将吴惟忠修建的。入海石城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蒙古骑兵沿浅海滩南扰关内。入海石城建造者巧妙利用了沿海的老龙岗脉岩为基,以石块夹砌其间,找平后,上面叠筑起九层的花岗岩巨石。这种将自然山岩与人工墙体合二而一的做法,不仅省工、省料,而且基础坚固。这段建在海浪中的高墙,南浸万顷波涛,北接靖虏一号敌台,构成了封锁海面的制高点,成为雄奇险峻的海上堡垒。

入海石城修建的同时,还建了城周1里的宁海城,此后,兵部主事王致中又在宁海城南垣修建了历代长城里唯一的一座临海楼阁,也是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澄海楼。楼为九脊歇山顶,两滴水层楼,雕梁画栋,重檐舒翼,它耸峙于高昂的龙头之上,犹如点睛之作,衔领长城,面海背山。这种集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粹于一体的雄伟气势,远胜于一般的湖山胜境。登上澄海楼,在回廊下四望,好似置身人间仙境,顿感心旷神怡。清代,山海关管关通判陈天植曾盛赞澄海楼“面临巨壑,背负大山,高枕长城之上,波澄万里,峰叠千重,又岂区区彭蠡、洞庭、会稽、山阴诸胜足媲其雄深哉!”

三道关长城:金戈铁马的侠骨柔情

三道关长城位于山海关东北,距离山海关城8公里,这里是古代抵御外兵入侵的三道关口,万里长城的险关,险到什么程度呢,其实大部分段落由于难以翻越,根本没必要修长城,但是长城守军将士要的不是十拿九稳,而是万无一失,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与众不同的长城。

这里山高谷深,峡谷两侧崖壁陡峭,在两山对峙的峭壁峡谷之间设关三重。这个区域内的城墙几乎全部在海拔300—500米的山脊上蜿蜒,因为山势过险只能就地取材,用块石砌筑墙体或借助自然山崖为墙是这段长城的主要特征。其石砌部分,清一色的毛石垒砌,白灰勾缝,内外壁面平整。在城墙上跨建的敌台、关隘,则是以砖石混筑为主。其基部条石规整,台身为青砖包砌,形制、规模、功能与其他地段的敌台基本相同。

第一道关设在涧口,依山傍崖,锁口若瓶,其中有一段长城好似悬挂在山体上,被称为“长城倒挂”。实际上来说这段长城是没有地基的,没办法打地基,是在光光的石头上修筑的,把石块直接砌到山崖上,跟山崖的石面咬合起来。几百年过去了,没有错位,保存得非常好。这些石墙远远望去与砖砌墙体的形制并无大的差别,尤其是楼梯台阶状雉堞如砖制一般整齐,由上而下悬挂于峭壁上,犹如游龙巨蟒从崖顶逶迤而下,直插谷底,又从谷底向另一侧山体而上,呈“V”字形结构,并随即依另一侧山崖蜿蜒而上,自然形成“长城倒挂”之势,令人惊叹不已。

在三道关长城的停车场观景台,可以直接和倒挂长城面对面。傍晚时分,长城的形迹依稀可见,城市中的灯火渐渐点亮,让人神思恍惚。三道关长城曾经是古战场,“万无一失”的承诺让这段长城更显得苍凉而壮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