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天到顺天,从南方到北方,朱棣迁都北京,缔造一座伟大的城市
从应天到顺天,从南方到北方,朱棣迁都北京,缔造一座伟大的城市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朱棣迁都北京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明朝的国运,也影响了中国后续数百年的发展格局。这一历史事件,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公元1403年,明太宗朱棣下诏以北平布政司为北京,设留守及行部官,二月,改北平为顺天府,此时,提升北平的政治规格,尚不足以说明朱棣已经有了非常坚定的迁都决心,而是因为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北平是自己就藩所在地,长期在此驻守,并且靖难之役后,有大臣上奏,说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经过再三考虑后,明成祖开始大力提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意思是皇帝临时居住的皇宫或者巡视的地区。
在正式迁都北京之前,朱棣进行了三次北巡,分别是:
1、1409年初至1410年年底,期间击败阿鲁台;
2、1413年春至1416年秋,期间击败马哈木;
3、1417年春至1420年秋,正式迁都北京。
迁都北京是朱棣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政治举措之一,之所以迁都,主要的历史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北方蒙古所带来的军事压力促使明朝政治军事重心北移,朱棣不得不频繁长期组织进行北巡,组织边防,进而从军事经济等因素上考虑迁都,我们知道元朝虽然灭亡,但是蒙古残余势力所形成的鞑靼和瓦剌对于明朝的统治不断进行侵扰,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上皇帝”,朱棣不容蒙古部落对于自己政权的威胁,喊出“一战打出50年和平”的口号,因此离长城距离近,拥有军事屏障的北京是再合适不过的迁都之选。
第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可以说是得位不正,因此和南京的文官集团较为疏远,君权和相权的对抗博弈,朱棣始终有点被动,因此决定迁都,以打破这种局面,从局势上占据主动权。
第三、朱棣常年生活在北方,不论是从饮食、水土、气候上已经不是很适应南方的气候,因此从个人意愿上也愿意在北方生活。
第四、自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附近已有约500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控制之下,而靖康之变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华北地区长期脱离中原王朝的管控,因此迁都北方有利于强调和巩固王权。
古代中国迁都是一件风险极高、阻力极大的事情,因为其间涉及大量营建、调度等问题,所以如果不是天灾人祸或王朝末世,绝大多数政权都不会随意迁都,朱棣正式迁都前,明朝朝野上下对于迁都一事的议论颇多,反对者也不在少数。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兴建。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设立行在五府、六部等机构,开始为迁都做准备。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令大规模建设北京皇宫,即现在的北京故宫,同时修建城墙、城门,以及进行道路、水利等基础建设。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天安门宣布“京师既定,天下咸安”,标志着北京成为明朝的正式首都。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出于种种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也就是明仁宗。明仁宗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京皇宫,立刻有了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随即,北京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废除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
但明仁宗朱高炽是个短命皇帝,身体不好,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正式展开。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可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还是暂缓了还都的计划。
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继位后,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不再称为行在,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自此,紫禁城成为了明朝的皇宫,直至清朝末年,历经500年沧桑,见证了明清两代共计24位皇帝的统治。
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居住和衰败过程。南京明故宫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一直有人居住,但逐渐衰败,最终走向了消亡。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明故宫才彻底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