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都是什么节气
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都是什么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生活作息的重要历法体系。它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间隔15天,反映了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本文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及其在农历和阳历中的对应关系,并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定义和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
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共24个节令,周而复始。它们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月中叫“气”。这样看来,二十四节气是由12节与12气组成的,只不过是人们把12节与12气统称为了二十四节气。
- 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 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 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 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农历月份对应
二十四节气对应农历月份如下:
- 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气
- 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气
- 清明三月节,谷雨三月气
- 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气
- 芒种五月节,夏至五月气
- 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气
- 立秋七月节,处暑七月气
- 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气
- 寒露九月节,霜降九月气
- 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气
- 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气
- 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气
二十四节气的阳历特点
虽然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上是固定的,但在阴历上并不固定,因为按照周期推算,阴历每月平均为二十九天半,所以,大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个月仅有节而无气,或仅有气而无节。月中无气便要闰月,有节无气之月,即阴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比如2023年农历二月十五是惊蛰节,农历二月三十才是春分气,很明显农历二月没有中气的存在,为了补其中气,于是就在二月后闰了一个二月。
二十四节气的定义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内而制定的,容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节气和阳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