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结束一段关系最好的方式:5 个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结束一段关系最好的方式:5 个字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I39M3M05422986.html

最近,刘亦菲主演的热播剧《玫瑰的故事》刚刚收官。剧中有段情节引发观众热议:黄亦玫被初恋庄国栋欺骗后提了分手,但没过多久又选择复合。这种"脱敏性复合"其实有着深层的心理学意义,它并非指向继续这段感情,而是为了能够真正结束这段感情。

"说分就分"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可以理解,大家更期待的剧情是:面对求复合的初恋,黄亦玫能潇洒拒绝,做一个独自美丽的"大女主"。但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直接"一刀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原因是"未竟情结"在作祟。

未竟情结,指我们对生活中"未完成事件"的留恋。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一种追求"完整"的本能。即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人会偏执地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比如即使一部剧很烂,但还是想知道结局,所以一直忍着难受追下去。


图源:pexels

在感情中,"未竟情结"常常以"遗憾"的形式存在。比如差点在一起的暧昧对象,或者因为不够成熟错过的某个伴侣。《玫瑰的故事》中,黄亦玫对庄国栋的感情,也是一种"未竟情结"。庄国栋是黄亦玫的初恋,她对这份感情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在得知庄国栋不和自己商量,就决定出国后,黄亦玫愤怒到失控,砸碎了对方家里的很多东西,非常果决地提了分手。但分手后她极度痛苦,根本走不出来。即使庄国栋伤害了她两次,但必须承认的是,此时他们之间的感情并未完全破裂。所以直接分手并不会痛快,反而会让人在余生不断幻想:"如果当初再坚持一下,会不会我们还有可能变好?"


图源:电视剧《玫瑰的故事》

黄亦玫意识到这点后,选择了复合。复合后她对庄国栋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不定你走之前,我已经不爱你了呢。"她的行为看起来前后摇摆,但恰恰体现了黄亦玫全然接纳了自己在情感中的"软弱"。允许自己爱错误的人,然后积蓄离开的力量。用这种方式处理关系,能确保这场"未竟事件",以对自己伤害最小的方式圆满落幕。


图源:电视剧《玫瑰的故事》

其次,"说分就分"很可能只是在逃避问题。

我有个来访者谈了好几段恋爱,每段恋爱的进程都大同小异:先"来电",然后约会、同居,接着因为生活摩擦爆发情绪,争吵不断,最后对方搬走。而每一次她提分手,都不是真的想分手,只是想试探一下对方会不会离开。就仿佛,她还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总是凭感觉做判断,内心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慢慢地,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我永远也不可能拥有一段长期关系了。"我们深入探索发现:她每次分手都会要求对方搬走,没有给自己认清对方的机会,也没有对方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因为关系总是戛然而止,所以这么多年,她都没看清自己在感情中所处的状态。如果,她能"让子弹飞一会",分手前多观察一下:对方做了什么,让我感到难以忍受?吸引我选择他的因素是什么?如今这个因素还在不在?对方身上让我感到不耐受的因素是什么?我在别人身上也有感受到吗?为什么我对一些因素格外渴求?为什么我对一些因素格外不耐受?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我总是重复同样的恋爱模式?或许,分手就会具有更多的成长意义。总结来说:真心爱过的人,很难"当断则断"。与其强迫自己一次性分手,不如留在关系里慢慢脱敏。这样一来,我们或许更有机会向内发展,挖掘出自己在关系中渴求着什么,从而突破人格层面的"顿悟"。


图源:pexels

脱敏,是为了解决"隐藏主题"

丹佛大学婚姻与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每一段亲密关系里,都藏着一个人未表达的期望、需求、感受,这些是亲密关系的"隐藏主题(hidden issues)"。就像我这位来访者,在亲密关系中的隐藏主题是"控制":她的爸爸情绪非常不稳定,好的时候很温柔,脾气一上来就对她非打即骂。因为幼年成长环境充满失控、不安,于是渴望能掌控另一半,获得安全感。隐藏主题,时常是争吵源头:因此,她在关系中希望随时掌握伴侣行程,伴侣不接受,双方便会产生冲突。也时常会导致我们在一个坑里摔两次:上一段感情里控制欲没有得到满足,下一段感情就变本加厉控制另一半,甚至因同样的原因分道扬镳。甚至还会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黄亦玫在和庄国栋分手后,选择了与之完全相反的方协文,快速地进入了一段不幸福的婚姻。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我们会不断翻出"隐藏主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明里暗里寻求满足。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隐藏主题",就能看到自己最脆弱、最恐惧的地方。进而,针对这些地方展开思考、成长,一点点克服"过敏源",不再那么容易被这些地方伤害。"脱敏性复合",正是给自己时间去找到"隐藏主题":分手之前,单独腾出一段相处空间,用更理智的心态进入这个空间,探索自己在这段感情里到底放置了什么主题。来访者之所以反复在一个坑里摔跤,正是因为缺少了这个过程。而当她看到这一点,并通过漫长的咨询得到稳定的支持,内心就不再那么害怕失控。黄亦玫也是如此,她在每段感情中都充分体验,发现自己情感模式中的弱点。在该离开的时候,不受任何牵绊地做出决定,也有强大的能量自我疗愈,重新进入新的关系。这便是善于脱敏的好处:向外,看清对方;向内,审视主题;整体,认清全局。

重点是"脱敏"不是复合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这篇文章的重点,并非怂恿大家"复合"。而是希望大家正视"脱敏"的过程,建设感情"抗体",才能真正结束一段感情,由内而外开启新生活。

首先,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的情感:爱错误的人并不需要愧疚;

接纳自己的软弱:无法离开有毒关系并非是你的错;

正视复合这件事,允许自己在感情中的摇摆,允许自己暂时待在这段关系中。


图源:pexels

然后,多关注自己。

当你对目前的关系产生疑虑时,不妨试试"自私一点",去思考"我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黄亦玫离开庄国栋后,做了一个决定:辞掉现在的工作,背井离乡去上海求学,关注脑瘫儿童、读心理学硕士。上司、同事、家人都不理解,但黄亦玫觉得:"不破不立,爱情只是生活很小一部分。"而这一点,恰恰是她在"脱敏性复合"的阶段想通的。复合给了她更多缓冲,去积攒"不破不立"的勇气和决心。所以当真正的分手发生后,她不需要花精力在舔舐失恋带来的伤口,反而马上能做到投入事业中,用成长覆盖伤痛。这对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只要在脱敏阶段有所成长,分开就是一个奔向理想的信号,让我们能在结束感情后,全力以赴为自己奔跑。

图源:pexels

最后,培养"旁观者心态"。

很多人难以接受关系正在走下坡路的现实,总是试图做点什么来挽回修复。这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主人翁心态"里:认为自己仍是这段故事的主角,所有剧情都跟未来息息相关,操心关系里的一切波动。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切换视角:把自己当成这段故事的读者,所有剧情都跟自己的生活无关,对关系波动保持"钝感"。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切换视角,可以尝试"旁观者练习":想象亲密关系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演员A和演员B的故事,他们在舞台上演出,而自己站在舞台下观看。问自己:我对眼前的故事有什么感受?我如何评价这段故事?我如何看待处于故事中心的两个人?这不但可以把我们从关系里抽离出来、减少伤害;也能让对方感到关系气氛变了,你正在远离。如果TA希望恢复如初,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图源:pexels

《玫瑰的故事》大结局预告里,黄亦玫说了一句话:"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这种主体性是很珍贵的:舍不得分手,那就继续爱着;感到痛苦,那就离开。无论什么时候,不要为自己的情感道歉。每个阶段的亲密关系,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能够满足当下我们的需求。但更宝贵的是:你能从一段感情里看到自己的灵魂,获得人格的成熟和发展。为了做到这点,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也无妨。总有一天,你能放下该放下的人,告别该告别的过去,轻盈地奔向更好的未来。愿你对伤痛脱敏,对不幸有抗体,一切行动都无限趋近幸福!

图源 :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