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 | “暗藏黑科技”的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河北博物院 | “暗藏黑科技”的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这件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的国宝级文物,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更是一件蕴含着古代智慧的“黑科技”产品。它巧妙的环保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保定市满城区)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的墓中出土,先藏于河北博物院。因灯上刻有“长信”铭文,故名“长信宫灯”。
该灯高48厘米,重15.85千克,通体鎏金,呈跪姿宫女执灯形象,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
宫女身着汉代曲裾深衣,衣袖宽大,衣纹流畅,褶皱自然,双膝并拢,臀部轻贴脚跟,背部挺直,双手一上一下托举灯盘,神情谦恭肃穆,仿佛正在侍奉主人,体现了汉代宫廷礼仪的严谨。
面容清秀,眉目细长,鼻梁挺直,双唇微抿,表情宁静中略带肃穆。
铜灯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这些铭文不是一次性刻成的,铭文的内容说明了长信宫灯是几经辗转才到了窦绾手中的。
关于灯的主人,历史学家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最初的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或其子刘中意,后因故归“长信宫”所有,最终赐给窦绾。
另一种认为最初的主人是阳信长公主,她可能将此灯献给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赠给了窦绾。
无论哪种看法,都反映了长信宫灯在汉代宫廷中的流转和传承。
令人惊奇的是,它可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台灯,灯罩部分由两个弧形屏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其中一块屏板可以左右开合,用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环保设计独特又超前。
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虽然实现了照明功能,但是燃烧时烟尘较大,往往使室内烟雾弥漫还伴有刺鼻的气味,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
长信宫灯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排烟通道—导烟管,火烛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的身体底部。
同时,在宫灯的底座部分还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烟气,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空气污染,从而实现收纳污浊烟尘、清洁空气的目的。
长信宫灯以其独特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物中的瑰宝。它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器以载道”的思想。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缩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