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来蛇去难续命,蛇类的路杀之痛
蛇来蛇去难续命,蛇类的路杀之痛
蛇,这种在大多数人眼中充满威胁的生物,长久以来背负着负面的形象。在成语和文化作品中,蛇经常被描绘为狡诈、毒辣的象征,这些刻板印象让许多人对蛇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些人对蛇的恐惧转化为敌意,选择以车辆刻意辗压路上的蛇。然而,蛇的存在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生态意义,路杀问题更将它们的命运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
每条公路都是战场:车轮下的蛇影消逝
根据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统计,自2011年以來,在记录的123,153笔路杀数据中,有13,772笔涉及蛇类,占比约11%。在所有路杀物种中,蛇类有四种进入前20名,包括龟壳花、青蛇、大头蛇和赤尾青竹丝。这些数据显⽰,蛇类是路杀高风险群体之一。
为什么蛇类经常遭遇路杀?这与蛇的生理特性和行为习性息息相关。根据台湾环境资讯中心的公开资讯,蛇是变温动物,喜欢利用柏油路吸收太阳热量来调节体温,因此容易停留在道路上。此外,蛇类的行动速度较慢,特别是像金丝蛇这样小型蛇种,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躲避,因而成为路杀的常⻅受害者。
金丝蛇:濒临绝境的台湾特有蛇种
台湾唯一的一级保育类蛇种——金丝蛇,面临的处境尤其令人担忧。自1931年首次被记录以来,金丝蛇的正式分布记录仅有110笔,其中高达八成是因路杀死亡。它们的主要栖息地集中在桃园至新竹的北横公路沿线,但这条旅游热点道路庞大的车流量,对蛇类造成了巨大威胁。
金丝蛇的体型小、行动缓慢,使其在穿越马路时特别容易成为路杀的受害者。根据北横公路的路杀观察,从巴陵到明池短短20多公里内,就有五处爬行类动物的路杀热点,无情地印证了蛇类在该地区所承受的存亡危机。
台湾一级保育类蛇种——金丝蛇,面临的处境尤其令人担忧。 Photo Credit 丸善斯基 (CC BY-NC)
减少路杀:基础设施与社会意识的双重努力
为了减少金丝蛇的路杀数量,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2019年起与公路总局合作,在北横公路设立了一系列防护措施,包括防护导引围篱、地下通道、小心动物警示牌,以及在水泥护坡上设置菱形攀爬网,帮助蛇类快速离开道路区域。特生中心表示,这些设施不仅能降低蛇类停留在路面的机会,也有效缩短其暴露于车流中的时间。
然而,设施的建置只是解决路杀问题的一部分。民众的驾驶行为同样至关重要。驾驶者经过动物栖地时,应放慢车速,并留意道路两旁的情况。同时,通过教育与宣导,改变人们对蛇的刻板印象,有助于减少对蛇类的恶意行为。
蛇类保护的延伸意义
除了基础设施与驾驶行为的改善,蛇类的保护还需要更全面的生态管理措施。例如,通过友善耕作减少对栖地的干扰。以唐水蛇的成功案例为例,人禾环境伦理发展基金会与地方农民合作,调整农作方式,包括不使用农药与除草剂,并支付生态补偿金,确保栖地品质稳定,这些努力可以看出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正在逐漸提升。
蛇类作为食物链中的高阶消费者,是生态环境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存在不仅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也直接关联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当我们努力为蛇找生路时,实际上也是在为整个生态系统创造共存的可能。
给蛇一条生路,也给生态注入新生
蛇的命運是我們与自然关系的缩影。路杀数据、栖地破碎化、负面文化印象,这些问题共同塑造了蛇类今日的困境。然而,透过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改善与公众意识提升,我们有能力为蛇开创一条生存之路。
在未来的日子裡,当我们在驾车行经山间小路或看到蛇类穿越道路时,不妨放慢速度,给它们一次活下去的机会。同时,拒绝购买蛇皮制品,支持动物友善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共同为自然与动物带来更多的善意,为这片土地注入更永续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出版品《路死谁守-高速公路护生指南》(PDF)
手冊前半部介绍道路生态、路杀课题与对策和高公局保育作为,说明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各类影响,再针对其中的路杀课题分别介绍减轻改善以及栖地連結的可行作法,说明过去十年來高公局在国道生态保育和路杀减轻改善上的作为,由敏感里程分级管理谈起,再简介道从路杀热點改善到推动浅山保育和栖地連結的过程,最后则针对国道有进行路杀改善或研究的主要动物类群分别说明改善作法。並將中型哺乳類各類生態友善措施详细列出並重点说明规划设计考量和监测内容;关注动物路杀议题的朋友都可以下载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