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如何完成政治上的大一统?大唐王朝七年崛起!
李渊如何完成政治上的大一统?大唐王朝七年崛起!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太极殿接受隋恭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然而,此时的李唐政权仅仅控制着关中地区,面对着众多割据势力。经过七年的征伐,李渊最终完成了全国统一,建立了大唐王朝。
初建政权:关中立足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太极殿接受隋恭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李渊虽称帝建政,但在当时的全国来说,李唐也仅仅是一个割据政权而已。
李唐政权代表的其实是关陇集团,控制长安及关中地区,拥兵约20万,核心力量包括长子李建成(时年29岁)、次子李世民(时年19岁)、三子李元吉(时年15岁),重要将领有裴寂(57岁)、刘文静(50岁)等。
当时整个华夏大地正处于所谓的“十八路烟尘"的割据状态,除了关陇集团,还有以下主要政治势力——
- 西北薛氏集团:薛举(40岁)据陇西,拥兵13万,占据天水、兰州等要地,其子薛仁杲号称"万人敌"。
- 河北窦建德集团:窦建德(45岁)控制河北大部,兵力15万,自称夏王,建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 洛阳王世充集团:王世充(54岁)挟持越王杨侗,控制河南,兵力约10万。
- 江淮杜伏威集团:杜伏威(30岁)占据淮南,兵力8万,与辅公祏(32岁)形成联盟。
- 瓦岗李密集团:李密(37岁)率瓦岗军30万,控制河南大部,但正与王世充对峙。
- 江南萧铣集团:萧铣(25岁)自称梁帝,控制江陵至岭南地区,兵力20万。
- 朔方梁师都集团:梁师都(40岁)勾结突厥,占据河套地区。
此时全国实际控制区中,李唐占据关中要地,但从面积上来说,仅控制百分之十二的土地,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元年唐朝直辖户数约30万,仅为全国在籍户数的7%。李渊志在华夏,由此开始了全国统一之路。
统一进程:七载征伐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李唐建立大一统进程中的战略决策与军事行动。
平定西北:薛举薛仁杲集团
主要战役是浅水原之战,发生在618年11月。
薛举趁李渊称帝立足未稳,率10万大军进逼高墌(今陕西长武),19岁的李世民首次独立统帅八万大军迎战薛举。这位西秦霸王创下了“一日七捷“的纪录,其麾下陇西骑兵堪称劲旅。
但因李世民突患疟疾,刘文静擅自出战,结果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遭薛举诱敌深入,唐军“士卒死者十之五六”,长安震动,李渊甚至考虑迁都。
恰在此时,薛举突然暴毙,《旧唐书》记载其死于疽疮,也有野史称被李世民派刺客毒杀。其子薛仁杲继位后内部分裂,李世民采用“深沟高垒”战术,切断粮道,最终在折墌城(今甘肃泾川)迫降薛仁杲。
薛举薛仁杲集团的覆灭,使得陇右平定,李唐获得战马五万匹,并且打通了西域通道。
平定刘武周集团
619年,在突厥支持下,刘武周命宋金刚南下,连克晋州、浍州,李元吉弃守晋阳,李唐失去龙兴之地。李渊哀叹:“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李世民则提出“坚壁挫锐”之策,与宋金刚对峙五个月。期间唐军小股部队不断袭扰粮道,最终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发动总攻,八战八捷,三日不卸甲。
此战李唐收复河东,巩固了关中北翼,获得马邑(今朔州)良马产地,缴获战马五千匹,使唐军骑兵比例从15%提升至30%,为后续中原决战奠定基础。
中原决战:王世充、窦建德集团
发生在620-621年。
620年7月,李世民率10万大军围攻洛阳,王世充收缩防线,凭借洛阳坚城固守,李世民则使用“挖壕筑垒”战术,“掘堑周回千里”,对洛阳实施“立体封锁”,在地面挖掘三重壕沟,总长超三百里,又建造巢车(瞭望塔)五十座,开挖地道十二条。
王世充困坐愁城,无奈提出“割地求和”,李世民不允,王世充于是联合窦建德共面抵抗唐军。
621年5月,窦建德率12万军队驰援王世充,与李世民三千精骑对峙虎牢关。
李世民采用“疲敌战术”,“相持二十余日,建德粮运阻绝”,李世民亲率玄甲军突击,生擒窦建德,创造了3万破10万的经典战例。
随即王世充投降。
窦建德被斩于长安,王世充流放蜀地,途中被仇家所杀。
平定江淮:杜伏威集团
对杜伏威集团,主要采取政治招抚策略,李渊赐杜伏威李姓,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杜伏威入朝后,留辅公祏镇守丹阳。
623年,辅公祏诈称杜伏威被囚,起兵反唐。李孝恭、李靖率军平定, “破其舟师于当涂”。
有意思的是,唐军将俘获的辅公祏部将集中至长安太学“进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战俘改造先例。
江南收官:萧铣集团覆灭
萧铣控制长江中游,在清江、夷陵设置铁锁横江。唐军舰队需通过三峡险滩,枯水期根本无法通行。
621年秋,李靖率巴蜀兵顺江而下,趁秋汛突破瞿塘关,“舰船二千余艘,连营四十里”,宋代《武经总要》考证,当时船队日行三百里,创古代内河行军纪录。
萧铣叹道:“天不助梁,若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遂开城投降,后李渊将其斩于长安,江南诸州望风归附。
政治制度与文化经济改革
李渊之所以能快速完成大一统伟大事业,一方面依赖其关陇集团的武功实力,另一方面,也因其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的不断改良。
- 李渊承袭关陇本位政策,恢复府兵制,设十二卫大将军,关中设657个军府,占全国总数46%;修订《武德律》,废除隋炀帝酷法,保留《开皇律》框架,确立“德主刑辅”原则;保留隋朝三省六部制,但将核心决策权收归“政事堂”,成员全部来自关陇贵族。
- 同时突破关陇集团桎梏,在用人上实行“五湖四海”政策,启用隋旧臣,如裴矩(72岁)、萧瑀(54岁)等继续担任要职,对各路义军将领也是能抚尽抚,如徐世勣(23岁)、秦琼(38岁)等归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14人来自敌对阵营,体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气度。
- 积极恢复经济,推行“狭乡迁宽乡”,抑制土地兼并,推行均田制,丁男授田百亩,其中20亩永业田;改革租庸调,每丁年纳粟二石,绢二丈,役二十日,较隋朝减轻30%。武德四年(621年)铸“开元通宝”,钱文由欧阳询书写,开创“通宝”钱制,沿用近1300年。
- 在文化上重塑华夏正统,宣布唐朝承周火德,而非隋朝水德,确立“禅让正统”;编纂《氏族志》,打压山东士族,将皇族列为第一等,完成意识形态重构。
- 在外交策略上结好突厥:武德三年向突厥称臣,年贡绢帛十万匹,换取北方安定;和亲吐谷浑,以弘化公主嫁慕容顺,稳定河西走廊。
但李渊也并非算无遗策,对突厥称臣策略的后果,暴露北疆防御漏洞,这才有了武德九年(626年)的渭水之盟。
未能妥善解决太子与秦王的矛盾,任由李建成洛阳募兵四万、李世民天策府置官属,为日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伏笔。
无论如何,七载征伐,李唐基本实现农耕区的政治统一,李渊作为开国之君,其成功在于:准确判断隋末局势,优先夺取关中;建立包容性政权,吸纳各阶层人才;保持战略耐心,采取“先固根本,后图四方”的稳妥策略。
李渊团队完成了从割据政权到天下共主的蜕变,开启了大唐盛世的进程。
所有伟大的崛起,都始于在乱局中精准落子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