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镶玉 | 金玉良缘,为什么中国人认为金与玉是绝配?
金镶玉 | 金玉良缘,为什么中国人认为金与玉是绝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镶玉不仅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完美结合,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从春秋时期的"和氏璧"到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工艺,金镶玉见证了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金镶玉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及其精湛的制作工艺。
金镶玉的来源
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美玉献给楚文王,琢成璧,称为“和氏璧”。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蝇不近,乃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将其雕成玉玺,镌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再雕饰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始皇自是爱不释手,视为神物。汉灭秦后,“和氏璧”落刘邦手中,刘将其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一直传了十二代。至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位,藏玉玺于长乐宫。时逢王莽篡权,王欲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将之摔掉一角。
王莽见玉玺受损,连声叹息,忙招来能工巧匠修补,那匠人倒也聪明,想出用黄金镶上缺角的奇招,修补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便是“金镶玉”的由来。可惜,这个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但金镶玉的制作工艺却被传承下来,并由宫廷走向民间,达官贵人中出现各种金镶玉饰物甚至金镶玉筷子等。自古民间还有“有眼不识金镶玉”之说,比喻见识短浅、孤陋寡闻。
金镶玉文化寓意
金玉组合中“金”象征着男性的刚强,“玉”象征着女性的柔美,所以金玉的组合也代表了男人与女人的结合。
“金枝玉叶”: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孙,现在一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其出处在普代崔豹《中华古今注》:“与尤战于帝上。”唐代王建《宫中调笑》词:“蝴蝶、蝴蝶,飞上金枝玉叶。”门当户对的龙凤绝配被称为“金枝玉叶”。
“金玉良缘”:典型的才子佳人则称为“金玉良缘”,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姻缘被大观园里的一众人等看作是“金玉良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和玉乃佳配,此种观念反映在工艺品设计上,即为“金镶玉”。民间也常用“有眼不识金镶玉”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
金镶玉工艺
金镶玉在琢玉工艺上的学名作做“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因上文提到的“金镶玉玺”,“而得名“金镶玉”。但由于黄金镶嵌各种宝石的工艺极为精细复杂,自汉代以来传世作品并不多见,能制作金镶玉精品的工匠也是如凤毛麟角。
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由外国进贡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痕都斯坦”玉器让乾隆帝爱不释手,当即下令:金镶玉只为宫中所有,不予外传,并命内务府造办处仿制。宫中的玉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结合乾隆工的宫廷技艺,终于创造出了象征皇家的金镶玉玉器。金镶玉迎来了在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清代末期,皇族没落,大批的宫廷技艺就在这个时期失传了,乾隆工金镶玉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40年代,玉器界“四怪”之一的潘秉衡大师曾经恢复了金镶玉的制作方法,但是,潘秉衡不愿把手艺外传,1978年前后,金镶玉的制作再次失传。
不过经过后辈琢玉大师们的不懈磨砺,这种工艺还是重现世上。到2008年奥运会,因为奥运金牌金镶玉的亮相,一度被大众追捧和喜爱。
金镶玉的核心工艺在于镶嵌,而不是粘贴,如今传统的金镶玉工艺仍然延续着。而一般K金镶嵌和田玉,加上一些精心的设计、雕琢,就已经是非常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