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愿填报和大学规划,“双一流”大学校长给出了这些“大中衔接”建议
关于志愿填报和大学规划,“双一流”大学校长给出了这些“大中衔接”建议
2024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怎么填报志愿”“怎么规划大学生活”……成为“准大学生们”面临的新挑战。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在红星教育“2024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公益直播”中,结合自身经历,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填报志愿:分数、兴趣与行业前景的综合考量
许强校长分享了自己36年前的高考经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他对大学和专业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幸运的是,通过一次地理竞赛和一场科普讲座,他对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选择了工程地质专业。
针对如今信息发达但选择困难的现状,许强校长提出了三个步骤的建议:
- 看分数:根据考生成绩选择合适的学校,避免浪费高分带来的优势。
- 选专业:结合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选择真正喜欢并擅长的领域。
- 看产业发展趋势:参考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专业选择:避免只关注专业的“冷热”
许强校长提醒大家,选择专业时需要避免只关注专业的名称,不深入了解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前景。他以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为例,说明现在的地质工作已经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测绘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地质调查模式。
他不建议大家一窝蜂地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或者完全避开“冷门”专业。专业和行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现在的“热门”专业可能在毕业时已不再热门,而“冷门”专业也可能在未来成为新兴领域。
大学生活:从“填鸭式”到自主学习
许强校长指出,“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大学虽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安排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大学的学习任务依然很紧张,特别是在大一和大二,课程相当密集,同学们需要从中学的基础理论学习模式转变为系统的“通识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
他建议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能够积极主动地让自己忙碌起来,真正地充实自己。大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探索和学习。例如,图书馆和各种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校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专业竞赛、学术活动等,都是同学们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
许强校长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中学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但到了大学阶段,尤其是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与国外的学生相比,差距就逐渐显现出来了。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缺乏后劲。
这种情况在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也在延续。企业更青睐那些具有广泛知识结构的“通才”。这些人不仅拥有专业技能,还能够将科学理论、工程技术、人文素养和管理知识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他们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变化时的灵活应对能力。
成都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
成都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经验。作为国内重要的地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校建立了“多校共建、多方共享、多维融通”的地学实践教育新模式,实现了四年不断线的地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层次递进培养。学校构建了“三层次(认知—实训—实践)—三平台(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创新实践)—三能力(认知—动手—创新)”的实践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提升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硬实力”。
学校还强调教授必须走进课堂,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许强校长本人也以身示范,从最初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学院院长、校领导,至今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他认为,一个拥有权威知识和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时,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性和全面的思考能力。
许强校长课堂授课现场
许强校长还推荐了两本书:《埃隆·马斯克传》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通过了解埃隆·马斯克的成长和奋斗历程,可以感受到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未来的独到洞察力。通过学习苏东坡那种豁达开朗、热爱生活的态度,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