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坦克损失有多大?有的部队开战四天战损近九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坦克损失有多大?有的部队开战四天战损近九成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LGHMRH0543V0RV.html

在我国诸多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铁甲008》是非常独特而优秀的一部。
之所以独特,是因为这是一部以我军参战坦克兵为主角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这部电影充分表现了我军坦克兵的大智大勇。
不过,在45年前的这场战争中,我军的坦克部队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
那么,在对越反击战中,我军坦克部队有多少坦克参战?
坦克部队遭受了多大的损失?
造成损失的原因是什么?
而这样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呢?


铁骑出击
我军的装甲兵部队组建于1945年,在1950年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并在朝鲜战场小试身手。
不过,从那以后,装甲兵将士便再也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
战前,我军制定的作战方针是猛冲猛打,速战速决。那么,这就要求我军要以极快的进攻速度撕破越军的防线,然后直插敌后,拿下各个预定战役目标。
而越军已经在边境地区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并依次向南构筑了多道阻击线。并且,越南北部地区的预定作战区域是以山地为主,使用重炮大规模快速歼敌并不现实。
此外,在突破越军的第一道防线后,我军再往纵深发展,又将超出炮兵的射程。那么,步兵就将失去有效的保护和支援,进攻势必会受到严重的迟滞。如此,此战的预定目标很可能无法完成。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虽然越北复杂的地形并不适合使用装甲部队,但我军高层仍然决定大规模使用坦克部队作为进攻的矛头,以尽快达成战役目标。
根据战前部署,我军有7个坦克团加2个坦克营奉命参战,但实际参战的是6个坦克团加一个坦克营,其中包括117辆59式中型坦克、420辆62型轻型坦克和80辆63式水陆两栖坦克,总计617辆坦克。
这是装甲兵,乃至我军自成立以来,参战坦克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个纪录直到目前,还没有被打破。
59式坦克在当时是我军装甲兵的绝对主力,炮塔前装甲厚度为220毫米,两侧装甲厚度为80毫米,车体的前装甲厚度为100毫米,装备一门100毫米坦克炮,是我军防御力和火力最强的坦克。
不过,59式坦克是仿自苏联的T54坦克,属于战后第一代,到1979年的时候,已经明显落后,面对各种新式反坦克武器,已经明显有些力不从心。
62式轻型坦克是我国针对我国南方丘陵和泥泞地带的地形特点专门设计的,重量只有21吨,算是59式的轻型化版本,装备1门85毫米坦克炮。
虽然62式轻型坦克可以很好地通过各种软质地形,但却是以防御力和火力的大幅度削弱为代价,其最厚的炮塔正面装甲只有35毫米,仅能防住14.5毫米重机枪的穿甲弹。
63式是我国第一种水陆两栖坦克,主要是针对我国南方水网稻田,河流密集地域而设计。为了能在水上浮渡,全车重量只能进一步减轻到18吨出头,虽然主炮也是85毫米的,但防御力就一言难尽了。
虽然按数量算,我军在进攻中投入的坦克足有2个师,但面对的作战条件却是十分困难和险恶。
众所周知,最适合坦克作战的地形是平原,山地对于坦克来讲简直就是噩梦。而越南北部的主要地形就是山地,坦克能走的只有狭窄的盘山路。一旦道路受阻,坦克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一个不留神,还可能会滑落到山下,摔得车毁人亡。
更要命的是,如果敌人在两侧山上,居高临下进行伏击。限于仰角限制,坦克根本无法向山顶开炮,能用的只有炮塔顶端的高射机枪。但高射机枪开火时,车长必须把身体露在车外,才能操纵,危险极高。
在当时,越军已经和法国人、美国人打了20多年仗,并积累了丰富的反坦克作战经验。而且,其步兵配备的40毫米RPG火箭筒的火箭弹可以轻易穿透59式坦克的侧面装甲及62式、63式两种坦克的前装甲。更别提苏联还援助给越军在当时算得上先进的AT3反坦克导弹。
所以,遇到越军反坦克武器的袭击,我军进攻部队的3种坦克将凶多吉少。在事实上,越军确实很重视反坦克作战,在各个交通要隘的防御阵地上,均配置了数量众多的反坦克小组。
1979年2月17日一早,随着我军的炮火映红了天空,我军英勇的坦克兵们纷纷发动铁骑,然后义无反顾地冲向了血与火交织成的修罗战场。
浴血安南
2月17日,随着许世友将军一声令下,42军坦克团的62式轻型坦克突击群,向着高平外围要地~东溪猛冲而去。
但是,尖刀连在前进到班波地区后,却发现这里根本找不出一条能让坦克顺利通过的道路,因为全是悬崖峭壁,而唯一的山路还被越军挖了一个反坦克陷阱。
怎么办?
见此情形,尖刀连领头的108号坦克丝毫没有犹豫,直接把坦克开进了陷阱,为战友们铺平了前进的道路。随后,后续的坦克都是压着倒扣在坑里的108坦克的履带开过去的。
当时,尖刀连的每辆坦克上都搭载着很多步兵战士,一是为了方便进攻,二是为了保护坦克。如前文所述,在山地遇袭时,坦克的火炮射击角度受限,无法发挥火力。而步兵却可以机动灵活地消灭山上的敌人,以确保坦克的安全。
因为山路颠簸,很多战士都用背包带把自己系在了坦克炮塔外的扶手上。然而,在突然遇到越军袭击时,很多战士却因自己被捆在坦克上,无法及时下车而壮烈牺牲。

早晨8点35分,距离对东溪发动总攻的时间只剩下1个小时15分钟,而尖刀连搭载的步兵已经全部伤亡殆尽。为了完成任务,尖刀连决定在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下,继续冒险突击,不惜一切代价按时抵达东溪。
连长将剩下的坦克分为2组,一组用高射机枪对山顶的敌人进行压制,掩护另一组坦克使用坦克炮消灭能打得到的敌人火力点。不久之后,后卫营的步兵赶到,并在坦克连的支援下,一举拿下松山的制高点。如此,大部队得以继续向东溪挺进。
9点50分,尖刀连杀到东溪,越军怎么也想不明白我军坦克到底是怎么跨过一道道天险,难道是飞过来的?但是,我们的坦克兵不会给他们时间多想了,火炮、机枪火力全开,只用了1小时便拿下了越军的主阵地。如此,我军对高平之敌完成了“关门打狗”。
不过,在为期4天的东溪之战中,42军坦克团的106辆坦克损失极为惨重,参战第一天就战损、战伤了一半的坦克。在战役胜利后,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成,当然,其中有大部分坦克在经过抢修之后,又再次投入战斗。
虽然在配合步兵的进攻中,我军坦克部队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但在干老本行的时候,却大发神威。
1979年3月2日,55军坦克团的4连接到上级命令,在奇穷河铁路桥的河岸上帮炮兵占领一块射击阵地,以支援兄弟部队打过奇穷河,拿下凉山市。
3月4日一早不到7点,我军发起了渡河攻势。而越军隐藏在河岸的坦克和大炮则立刻开火还击。
4连在发现越军的坦克隐蔽后,连长立刻给各车分配了火力打击区域。其中,有5辆负责打击越军的炮兵,4辆负责干掉越军的坦克。
随着连长的一声令下,对付敌人炮兵的5辆坦克立刻瞄准开火,进行了4轮杀伤弹齐射后,就彻底打哑了敌人的大炮。随后,这5辆坦克调转炮口,和其他4辆一起,使用穿甲弹对越军坦克展开攻击。
要说打坦克战才是坦克的老本行。
因为我军的62式坦克配备了激光测距仪,所以,火炮的射击精度大为提高。而越军的T34坦克可没有这样高科技的设备,距离远点就打不准,只能就地挨打。有的T34连伪装网都没扯下去,就直接被“开了罐头”。
这次小规模坦克战只持续了一刻钟,4连便以0伤亡,全歼越军的11辆坦克,加上先前干掉的3辆,4连取得了14比0的优异战绩。此外,4连顺便还干掉了越军4门高射炮和2辆装甲车,另外缴获了一辆被击伤的T34。
这里插一句的是,被缴获的这辆T34是当初攻克西贡时的“英雄坦克”。但在我军的坦克面前,这英雄立刻变成了“狗熊”。
可以说,我军坦克兵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速战速决和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重任。
但是,在此战中,我军坦克到底遭受了多大的损失呢?

血不会白流
在对越反击战中,我军参战的600多辆坦克,战损次数为500多次。这并不是说损失了500多辆。因为如前文所述,很多负伤的坦克在被修复后,又投入到了战斗中,有的甚至会多次负伤。
真正彻底报废的坦克数量为48辆,其中59式最少,为5辆;63式为6辆;62式因为参战数量最多,所以损失的也最多,为37辆。算一下,总战损为48辆,占总数的7.8%。
在持续28天的战斗中,说实话,这个比例不算低。在这其中,“皮糙肉厚”的59式坦克广受好评,而“皮薄馅大”的63式和62式则广受诟病。
损失的原因除了已经提到的坦克防护力落后,越军反坦克火力强且战术得当,及越南的地形限制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军步兵对与坦克的协同战术非常陌生。所以,步兵不是因为捆在坦克上而遭到惨重伤亡,就是在突击中与坦克脱节。
而在脱节之后,因为通讯设备的落后,坦克和步兵之间没法联络,甚至,距离稍远时,坦克和坦克之间也都没法联系。这就造成了各兵种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
此外,我军的指挥坦克或者是装甲车上都会装有多根天线,使自己在外形特征上与其他坦克有明显差异。这就使越军很容易集中火力攻击指挥员所在的车辆。因此,在作战中,装甲部队的指挥员所在的车辆和伤亡比例都往往偏高。
然而,实战经验只能来自实战,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况且,我军从来都是一支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军队,所以,烈士的血没有白流。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我军装甲兵和机械化部队无论是在装备水平上,还是在作战理念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如今,这支红色钢铁洪流早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